“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不知生,焉知死”。两千多年前,孔子回答学生季路有关生死的一问,代表着我们传统的生死观。当遭遇同亲人朋友的生离死别时,甚至当自己有朝一日走向人生终点时,我们该如何面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在内的约20多所高校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死亡教育课都教些什么?如何给那些刚刚开始美好人生的年轻人,讲好“死亡”这门生命的必修课?
多所高校开设死亡教育课程
高校教授称可以提升学生抗压能力
最近,沈阳音乐学院学生教育科教师胡宇峰带着学生们来到沈阳市战俘营、九一八博物馆等地点参观,让学生站在生命终点重新反思和规划自己的人生。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他,在学校开设的“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教学实践备受欢迎。
“这个课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更加尊敬生命,敬畏生命。我回去之后和室友分享这次经历,他们跟我说也特别想参加这个课程。”沈阳音乐学院学生王欣慰说。
而在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老师带着学生们模拟了一场临终告别。学生们分别扮演逝者、逝者的亲朋好友,体验了告别仪式的全过程。
有学生表示,“通过扮演的过程,我也真实的感受到了生命的珍贵,然后需要更多的去陪伴我们所珍惜的人、所爱的人,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开展“死亡教育课”的高校,山东大学已经连续开课14年。早在2006年,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发现有的学生对遗体解剖感到恐惧、焦虑,有学生忌讳谈论死亡,这些都源于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死亡观。
王云岭表示,希望通过这么一门课程来解决或者缓解他们的死亡恐惧的问题。
“学了这个课程后,他觉得可以公开地在阳光下与自己的朋友、亲人来讨论这个问题。当学生能够到这个程度时,从生死学的角度来讲已经达到了死亡脱敏的状态。他们会不再把死亡这个词视为忌讳。”王云岭说。
在王云岭看来,死亡教育课程对学生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课程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以及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的能力。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网
死亡教育普及程度远远不够
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有待丰富和完善
目前,死亡教育课程在学校里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欧阳表示,“作为一名医学生,以后肯定是要在医院工作的。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应该尽自己的全力去救治他们,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工作,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
沈阳音乐学院学生陈卫彤说,“其实去参加课之前的时候,我对这个课是懵懵懂懂的,但是参加这个课后,我体验到了生命的真谛,其实我们应该尊敬生命和更加爱护自己的生命。”
目前,中国约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但对比国内高校整体发展规模和在校大学生数量来看,这样的普及程度恐怕还远远不够。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王云岭认为,中国开展死亡教育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模式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引导公众摆脱固有观念,正视死亡,同时认识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由于忌讳谈论死亡的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是把死亡隐藏起来的。现在我们的死亡更多的发生在医院里面。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他们也很少能够直面死亡现象,所以这就造成了人们对死亡的无知,同时,也造成对死亡的恐惧。”王云岭说。
王云岭表示,需要通过死亡教育来改变这种状态,让人们懂得死亡。这样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可能就不会那么仓皇失措,就不会那么无助。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支持,“很有必要,建议改成必修课。”
青年大学习
责编 | 曹胜男
编辑 | 张 悦
校对 | 舒云飞、顾伟嘉
审核 | 千 山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