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母:好孩子不是“捧”出来的,更不是“管”出来的

文/梓溪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做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听话懂事,长大后有所见树。所以,会花很多的心思和精力在孩子的身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这是很大一部分父母的认知。但是,却因为每个人对“起跑线”三个字的不同理解而终究造就了孩子天壤之别的未来。

有的父母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要从小给孩子提供丰盈的物质条件,吃穿用都给他最好的。把孩子“捧”好、“捧”高。就会让孩子从小建立自信心。

还是的父母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要对孩子做最严格的教育,要把孩子“管”好。明确告诉他哪些事情不许做,哪些事情必须做。不听话,就要接受“惩罚”。这中间,不许孩子强调理由、不许找任何借口。他们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

然而,生活中太多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好孩子既不是“捧”出来的,也不是“管”出来的。那些长大后被无数父母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成功都是因为从小父母人性化的“管理”一天天培养出来的。

我们先来说这个“捧”,是,孩子需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孩子捧上天啊。老话说“惯子如杀子”,也是这个意思,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太“捧”了,那样会让孩子变得很没有样儿。

邻居老于家二宝,因为长得比哥哥好看,又能说会道,所以老于就对这个二宝特别的“宠溺”。

二宝三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被带着去饭店吃饭,吃了没几口就不吃了。然后就围着一桌子人后面转,一会儿把手伸到别人的衣服兜里往外掏东西,一会儿把大家放在椅子上的包打开,从里面翻东西。

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皱起了眉头,毕竟,他是趁人家吃饭没注意的时候,直接把手伸进了人家正穿在身上的外衣口袋。

被掏口袋和翻包的人,只是无奈地说了句:“小朋友不好这样的啊。”

而老于两口子就很是见怪不怪,很呵护地来了句“儿子,别闹啊,好好玩。”

老于天天夸自己儿子聪明:小孩总说大人话,办大人事儿。

上学了后,老于三天两头的就得被老师叫到学校去,那个孩子总是“拿”同学东西,被发现后还理直气壮,说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就从别人书包里拿了。

他们家的二宝,的确看起来比内向的大宝爱说好动。但是大宝却从来没给他们惹过什么事儿,二宝却从上学开始就没少给他们捅娄子。

这些,都要“归功”于他们不认为小孩子把自己的手伸进别人的包里拿东西叫“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后来,那个孩子终于被送到了能管住他的地方,那个时候他才发现后悔晚了,再见到街坊四邻,老于都是绕着走。

看到这里,相信有的朋友会说了,孩子就是得“管”,不管不成器。

鉴于“捧”的教训,好像“管”就显得对孩子更有利一些,可是,还有一句话叫做“物极必反”。

“管”孩子的情况,其实都是多发乎于情绪的暴发时,暴发的情绪是难以控制的,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是很难做到心平气和、耐心引导。

而更多的时候则会怒发冲冠一声吼,劈头盖脸的训斥甚至没轻没重的一顿胖揍……这种用“暴力”强行管孩子的做法,也是很难达成父母的良苦用心之愿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喜欢“管”孩子的父母,通常会认为自己的初衷是好的,做法就一定是对的。我打你、骂你,是因为你不听话、不成才,所以,我管你是为了你好,为了你将来能有出息。

殊不知,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受到深深的压迫感,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越管,越不听话,越要跟你对着干。就算不敢明着跟你反抗,也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暗自跟你较劲。更难教育出你想要的好孩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同事王大姐的儿子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她曾深深的松了口气,说:“这下我总算可以放心了。你可不知道,孩子小时候,我就怕他走了歪路。毕竟他身上还流淌着他那个混账爹一半的血。”

儿子刚一岁多的时候,她老公就因为用假支票诈骗的事儿给逮了。

两人离婚后,她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因为他前夫是沾染了赌博的恶习,没钱了才去诈骗的,所以她很担心孩子会随他。

从小,她就要求孩子必须完全听自己的话,不听话就打屁股,而且哭得再凶也不哄,就等他自己消化。

后来,孩子也知道了,他被打的再痛,妈妈也不会安慰他。再挨打,就只流泪,不会再哭出声。自己被同学欺负也不敢回家说,心里有委屈也不敢说。每天都小心翼翼看着妈妈的脸色说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大姐呢,每次打完孩子,自己就偷偷躲屋子里哭,真的可以说是“打在孩子身上,疼在娘的心上”。可是她不能让孩子知道,她必须做一个严厉的“坏妈妈”,如果孩子教育不好,她会崩溃的。

那个孩子是没有走歪路,但是被王大姐管成了比妈宝男还要依赖王大姐的懦弱男人。

都三十岁了,发生个大事小情的,也还是王大姐挡在他面前护着。一米九多的大高个子,却是唯唯诺诺的像个大姑娘。

去外地工作后,也是每天上班前、下班后、睡觉前都要跟王大姐进行视频。就算有时部门同事聚会,也要在聚会的时候跟王大姐进行视频,证明他的行踪没有做假。谈了两个女朋友,也因为他的“极品妈宝”而告吹。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像王大姐这样,以爱之名的“控制”孩子的行为,只会让孩子对父母形成一种惯性的依赖,没有自己的主张,丧失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和生活能力。把父母当成了他们人生的拐杖。这样爱孩子,其实是在变相地毁孩子。

我们培养教育孩子,希望他们未来有一个好的前程和好的生活。前提是,这一切需要他们凭自己从小到大学习到的知识和掌握到了生活技能,而不是父母一直包办一切。那样,孩子永远成不了你想要的成功的孩子,他只是你的附属品。

将身边的两个例子写出来,是为了想说明一点:“捧”和“管”都不是培养出成功孩子的合适办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可见,家长的正确教育方法有多重要。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未来有用之才,做为父母,就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理性与感性共融的“管理”。简单来讲,就是说,要用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实践去实现管理的目标。

既让孩子不因为过分的宠溺而“找不到北”,也能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个性。五个小原则,需要父母去做好:

1,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去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成长规划

因材施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别人的经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共性可以互通、借鉴经验,但是,个性的地方尤其要重点注意,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用心。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来制定这个计划

让孩子参与到计划的制定当中,因为他是这个计划的实施者,对计划的制定合理性有着一定的发言权。

这样做,既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也更容易让计划得到顺利的实行。就算落实的不好,接受惩罚时,孩子也会心服口服。

3,计划的内容一定尽量详尽

笼统的计划还不如不制定,孩子难执行不说,家长也不好管理。

比如作息时间的管理,正确的表述是:晚上9点之前必须上床睡觉,要具体到确切的时间。而不可以笼统规定:晚上必须要早睡。

越详尽的计划,越能做到灵活调节,随时根据实际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可操作的调整。而不是“一条道儿走到黑”的空谈纸面计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对计划的履行,用“提醒”孩子的方式取代“指责”

孩子终究是孩子,贪玩儿是天性。计划制定的再好,也难免有偷懒不坚持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不要以长辈的语气去“指责”孩子,要用朋友的语气去“提醒”孩子。孩子容易接受,大人也不会跟着生气。

5,对计划的实施成果要做好定期总结

总结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这,无论是对于他未来的工作还是生活,都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对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重要的话不惧多强调一遍:“捧”是对孩子的娇纵,“管”是对孩子的控制。以尊重为前提的人性化“管理”,才是对孩子最张弛有度的爱。也更容易培养出优秀懂事的好孩子。

标签: 父母 孩子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