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个职业群体比教师更在乎职称。
河南的姚老师,因参评高级职称落败,怒而在网上发布视频,实名“揭露”学校职称评审“内幕”,引发全网关注。继而又以“行政不作为”为由,与区教育局对簿公堂。这场职称风波,已经愈演愈烈。
毫无疑问,姚老师收获了大量的民意支持。在一线教师心目中,姚老师是勇士,她举着长矛,向一个庞然大物挑战,是何等的悲壮而令人感佩。虽然,起初姚老师并不是想做“振臂一呼”的那个人,但现在她已无路可退,只能勇往直前。
到底是她借势了网友,还是被网友裹挟,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向一个旧秩序发起了挑战。——天下教师苦职称久矣,经此一“役”,是否会推动教师职称体系重构?
王老师教了三十多年书,一直是中级职称。临近退休时,辗转找人托关系,终于弄了个副高职称指标,“戴帽子”下到学校,其他人不得争抢。这是业内潜规则。
不料,学校初评打分时,有一位老师的积分排名在王老师之前。这位老师也已届知天命之年,看到王老师分数比自己低,却将高级职称收入囊中,很是不忿,公开向上级部门举报。上面派人查实后,将王老师的职称指标取消了。王老师大怒,举着一把菜刀,满操场追砍对方,差点闹出人命。
为了评职称,多年的老同事,竟然拔刀相向。可悲,可叹。
前些年,教师评职称,前置条件很多。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论文、获奖优质课等,一个都不能少。张会计是搞财务的,一辈子没站过讲台。为了评职称,张会计请人代考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合格证,买论文和获奖证书,前前后后花了一万多元。资料报送到市里,却被打掉了。原来,张会计被人骗了,花1000元钱发表的论文,根本不是正规刊物。
类似的例子非常多,总之,有些老师为了评职称,可谓穷形尽相,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有人问,职称非教师职业独有,为什么其他行业并不特别关注,唯有教师群体怨声载道,天天为这个话题争论不休?
其实,教师群体为职称而癫狂,也是有苦衷、有原因的。
第一,其他行业的职称,虽然也与待遇挂钩,但权重系数并不高。
以医生职业为例。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其职称体系与教师职称体系大致相同。医生职称也与待遇挂钩,但在医生的总收入中,权重系数不高。决定医生收入高低的,主要是岗位。不同科室,不同岗位,收入差距非常大。职称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基本可忽略不计。
教师职业则不一样。教语文或教数学,教一年级或教六年级,并不影响教师的工资高低,同一地区的教师,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职称上。副高职称的教师,月工资要比一级教师高上千元。
第二,其他行业的职称以考试为主,教师职称以评审为主。
比如会计职称,只能通过考试取得。考试是最公平的方式,只需要尽可能控制作弊。教师职称以评审为主,虽然也举行水平能力测试,但那种考试并不规范。现在农村学校教师评职称,已经不需要参加水平能力测试了。
“评”职称,无论规则制定得多么周密,都难以避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对领导缺乏信任,同行评议也未必真正公平。大多数老师更趋向于把票投给关系较好的同事,而不是最优秀的教师。
教师职业比较特殊,工作好坏难以准确量化。以成绩论英雄违反国家教育方针,用论文证件说话又容易造假。最受质疑的是领导评议和群众评议,姚老师在网上发帖声讨学校职评不公,其中有一条就是质疑学校在评分时没有现场唱票。
第三、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职称是唯一的职业发展方向。
人这辈子,总得有点儿盼头。说得好听点,叫做有目标。教师的盼头是什么呢?是桃李满天下,还是为国育英才?大多数人,境界没有这么高,还是追求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然而,教师这个职业,并不是你越努力收入就越高,社会地位的上升空间也几乎为零,唯一可以追求的,就只有职称晋升了。
所以,不要指责教师为职称疯狂,也不要指责教师心胸狭隘,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就那么几块骨头,谁的吃相不难看?
我一直认为,教师职称不应该与工资挂钩,至少不能赋予很高的权重。职称代表的是专业技术水平,只能作为教师聘用的依据。教师工资应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教龄和学历,其次才是职称;一部分是岗位工资,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教师职称应该通过严肃的考试取得,这样才能确保公平。职称应该与岗位挂钩,只有取得相应的职称资格,才能聘任相应的岗位。
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前苏联的舶来品,这些年来虽反复修补,也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了。如何改革教师职称制度,使之既能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又不违反国家教育方针,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