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我们迷失了,我们才开始了解自己。——梭罗
随着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人们收入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喜欢把孩子送去国外留学。不仅是上大学,甚至是上初中、上小学。每年的出国留学人员数量都在不断攀升。
据统计,仅2018年一年,出口留学人口达到66.21万人,自费留学生59.63万人,约占留学总人数的90%以上。既然是自费留学,留学之后的去与留,便是他们的自由。
据调查,留学人员毕业不愿意回国,留在国外工作成为普遍现象,回国留学生的比例低至个位数,且在年年递减。这暴露出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出国留学生大量流失?而部分留学生,归国工作几年之后,又去到国外工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科研团队出现断层
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出现公派留学。当时祖国正百废待兴,出国人员迫不及待地回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国家建设中。一颗红心向祖国,国外工作条件再好,居住环境再舒适,也无法阻挡学子们归国建设的步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祖国日益繁荣强盛,学子出国留学目的开始转变为自身发展的考虑,毕业之后回国意愿不强烈,一翻思来想去之后,还是决定留在国外工作,并加入了他国国籍。
特别是一些高技术人才,则成为他国科技的中坚力量。而当初一心报效祖国的留学归来的青年们,现在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都是我国科研的骨干力量。
随着他们年龄的增大,面临退休,却没有中青年骨干力量来接捧。即使有,顶尖优秀人员也屈指可数。而那些站在科技顶峰的高端人才却大量流失在海外。于是,科研团队出现了大断层。
可喜的是,依然有部分高端技术人才,留学后愿意回国作贡献,并且在各领域都做出骄人的成绩。可惜的是,几年之后,在哪个领域却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他们再次出国,这次不是去留学,而是去工作。这其中就包括颜宁和许晨阳。归国之后再次出国
颜宁,1977年出生于山东章丘。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系学习,获得博士学位;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清华大学工作7年之后,她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邀请,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职位。出国归来,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破解过别人半个世纪都不曾破解的科研难题,而她最终还是接受了国外大学聘请,去到国外工作。
与颜宁有着相似经历还有北大学子许晨阳。他是一个数学天才。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后获得硕士学位。
许晨阳去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进行博士后研究。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加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最终,他离开中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数学。
两人都是名校毕业生,博士生导师,都参与过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的研究。两位教授在国内所从事也是顶尖的的研究,一个是生物,一个数学,然而他们最终还是去了国外。
凡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他们这种出走,却是国内的科研领域的重大损失,这其中或许有对科学研究的不断探寻,也可能是对国内科研环境的不适应,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国内顶尖人才的流失。找出根源对症下药
国内顶尖人才流失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应该不断审视与反思共原因。从大环境来讲,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国内原因。科研环境浮躁,违规处罚成本低。市场经济建立的几十年里,物质至上理念一直充斥在我们生活中,哪怕是处于象牙塔内的科研人员,物欲蒙心,他们不能再安静地坐在实验室里写实验报告,他们把研究成果与物品价值等价化,心被蒙垢,泥足深陷,科研已不再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成为了他们攫取利益的砝码。
他们不会再认真写论文,不再认真研究实验数据,想一步之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惜作假、不惜找枪手写论文。这种种负面的新闻报道过很多,然而惩戒制度犹如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总说老资格很吃香,在哪个领域人们都要敬让三分,在科研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思想固化的老科学家,凭着几十年的资历,什么都要拿第一,在各方面都占有优势。而那些中青年的研究人员,硕果累累,却在申领科研经费方面着实困难。资历低也许阻断了新成果的诞生。
二是国外原因。国外资金雄厚,以能力论英雄。国外的学术研究氛围轻松,看重能力,而不是资历,并能提供可观的研究经费,让年轻一代的科学家大展拳脚,所以国外大学的实验室总是能产生出让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崇尚自由,注重个性。国外崇尚自由,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别人不会对你的言行横加干涉。特别是在科研领域,常常会冒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
如果在国内,周围人的早就议论纷纷了。而在国外,可以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能静下心来,好好地从事科学研究。
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着,而科技复兴却是伟大复兴的基石,科技复兴则要依靠于优秀的人才。
如果不改变现在陈旧古板的科研环境,不建立健全科研人才选拔机制,就谈不上吸引人才,想让顶尖科研人才回国发展,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国家也应为留学归国人才创造更加适宜他们发展的大环境。从国外归来的人,思想和行动或许与国内格格不入,他们愿意用毕生所学为国家作贡献,然而现实的环境却困缚他们,让他们难以大施拳脚。
除了贡献,他们也有理想,尊重他们的理想,提供相应的资源,或许才能激发他们最大的潜能和爱国热情,让他们清楚地认识,为国家作贡献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