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地理科普博主,对防疫的了解并不够专业。但是,一些常识还是懂的。
一方面,大学生开学,学生从全国各地奔向高校,确实有带来疫情的风险,隔离十四天是必要的。可是,十四天之后呢?为什么还不放大学生出去?
如果说为了防疫,封闭校园是可以的。但是为什么很多学校教职工都不封闭呢?
如果说学校是疫情容易传播的地区,为什么中小学生还是能随意出校入校呢?
这不符合常理。
多少年来,我都在寻找地理与其它一切事物的联系。大学也是如此。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返校,听起来确实可怕。可是十四天之后,他们便与本市的人无异了。
我们用地理行政区划的方式划分低、中、高风险地区,这是比较科学的选择。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低风险地区,在这些低风险地区,我们要做的是科学防疫,绝对不能为了防疫搞“一刀切”管理,忽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城市生活中,大学生的确会去商场、饭店等人流密集的地区,这确实存在风险,但我们不要忘了,教职工也会去超市买菜,如果只封学生,不封闭教职工,意义何在呢?
作为一名地理人,我知道,生活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翱翔。正所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生活如果没有了空间感,那是非常悲哀的一件事。
在疫情严重的时候,我们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主动封闭,阻断疫情传播,而在当下,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科学防疫,避免形式主义的叨扰。
科学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在人放松的时候才能被激发的。当今又有多少大学生是处在焦虑之中的呢?
前些日子,山东某高校夜间澡堂排长队的视频走红网络。很多大学内部的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
一刀切封闭管理带来的,一方面是校园周边经济的不景气,一方面带来的是学生身心的焦虑。
从科学防疫的角度来看,要么大学生与教职工一起封闭,要么就都不封闭。单纯封闭大学生,教职工仍旧徘徊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封闭意义何在?
话又说回来,我只是一个地理爱好者。如果说的有任何问题,还请相关专家指正。如若没有问题,希望相关的专家能够点个赞。
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公平、需要求是、需要真诚。如果我们整个社会都能以科学的态度面对每一件事情,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