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1到2021
从陈嘉庚先生
“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
殚精竭虑、倾家兴学
到萨本栋校长在抗日烽烟中
带领厦大师生
奋发自强、弦歌不辍
从罗扬才烈士
不惧牺牲、舍生取义
到王亚南校长、陈景润教授
求索真理、万难不屈
一百年来
“志怀祖国,希图报效”
大爱情怀薪火不尽
一百年来
“爱国、革命、自强、科学”
厦大精神绵延不断,代代相传
4月1日至4月10日
厦门广电集团广播中心
推出系列全媒体专题节目
《南强芳华——百年厦大》
敬请关注
今天推出的是
第七期:校主陈嘉庚
在制作系列专题节目《南强芳华——百年厦大》过程中,我们采访到的无论是厦门大学的老师、学生、校友,还是厦门市民、外地游客,都对殚精竭虑、倾家办学的陈嘉庚先生景仰不已。
陈嘉庚
对于厦大人来说,“我们的校主”是他(她)们最具凝聚力的话语,这其中饱含着崇敬和深情,更蕴藏着自豪和力量。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陈嘉庚先生崇高的敬意。
陈嘉庚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水涌教授是厦门大学中文系77级学生,是一位在厦大学习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厦大人。在厦门大学迎来百岁华诞之际,他历时两年时间挥笔写就三十九万字的《陈嘉庚传》,这也是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系列出版物近200种图书中十分有份量的一本书。
陈嘉庚先生一生波澜壮阔,朱教授在《厦大往事》中这样评述,“这样一个有着伟大梦想而又敢为梦想泣血践行的人是足以彪炳千秋的”,那么,这本传记该如何下笔、该从哪个角度来写呢?作者提出了三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朱水涌
第一,他出生在闽南的一个小渔村里面,却为什么能够在异邦的土地上创造一个中国人的“工商企业王国”?
第二,大家都知道陈嘉庚不像我们知道的很多伟人一样,有比较深厚的知识背景,比如说留洋过,读过大学,或者说有良好的家学渊源,陈嘉庚没有。陈嘉庚就是在一个渔村、一个普通农村长大的孩子。他读过四、五年的私塾。但是,却创办了的一个极其完备的教育体系,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在教育上是“中外第一人”。
第三个要追问的问题:陈嘉庚实际上没有一个与他人生有密切关系的“领袖式”的老师或者说伟大的人物。但是,陈嘉庚恰恰在每个历史上最重要的“关节点”,做出最卓有远见的正确抉择。比如说,他为什么经过延安9天的走访之后,他就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种政治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有的。他不是政治性的人物,他恰恰做出了最正确的、最重大的,对他生命来讲,对一个民族来讲,最重要的政治抉择。我写陈嘉庚就是因为有了这三个问题。(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陈嘉庚传》背后的故事
在前期准备过程中,朱水涌教授找到了一些之前未被发现的珍贵资料,查阅了陈嘉庚先生早年与友人往来的私人信件,通过资料的查阅,他深深体会到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的历程,也存在着先驱者的孤独。
陈嘉庚先生秉持“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理念,从1894年在集美创办的第一所学堂“惕斋”学堂开始,接连出资创办了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各类职业技术专门学校在内的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校,学校经费都由他一人承担。
维持集美学校正常运作的费用
已然不菲
陈嘉庚为何还要
创办厦门大学呢?
朱水涌
为什么要办大学?陈嘉庚自己讲的非常清楚,第一个就是当时整个福建没有一所大学,最高的就是到集美学校,集美学校的学生以后没有大学上,没有大学上就意味着我八闽大地的子弟永远是落后的,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当时八闽大地那些的中小学老师,掌握新知识、新思想的教师太少了,集美学校的师范只是培养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必须靠现代大学的老师来培养。
第三个原由是什么呢?陈嘉庚有个考量,当时南部还没有大学,中国的南部,不包括上海,政府如果要办大学一定选择浙江的杭州或者是广州,绝对不会选择福建。所以,他要抢先办一所大学,办下去,福建就有大学了。1919年7月,陈嘉庚宣布他要创办厦门大学,1919年的8月6号,上海的《申报》就发表文章,文章的标题叫做“中国南方要有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我可以很有把握的说,现代大学以大学命名的,厦门大学是中国南部最早的。
还有一个理由,是什么呢?陈嘉庚认为说,华侨的孩子一定要由中国自己的大学来培养他们。(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刚刚诞生的厦门大学师生员工还很少,当时学生仅有98人,教职员工20人上下,但陈嘉庚先生却一下子要下两千多亩土地作为学校用地,现在想来,人们一定十分感佩他的远见卓识,因为他的眼光投得很远很远,他要办的厦门大学是“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大学,是能“为吾国放一异彩”的“世界之大学”。
“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这是陈嘉庚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也有人说是“出卖大厦办厦大”,这是指当曾经如日中天的企业因世界经济危机而面临破产时,陈嘉庚先生义无反顾的选择继续维持厦大集美两校。后来陈嘉庚先生曾回忆说:“有人劝余停止校费,以维持营业,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
厦门广电集团广播中心曾制作播出广播剧《陈嘉庚去延安》,运用广播剧独有的方式,再现了1940年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访问延安时的情景。
厦门音乐广播主持人小凯走进厦大与学生深入交流
我叫何子沐,是厦门大学历史系的学生。每次走过“校主”雕像的时候,心里都会觉得说我们也要传承这样一种“爱国精神”,也要像他一样。虽然,可能在实际行为上无法做到“校主”那样的境界,但是,心是一样的。
何同学所说的这座“校主”铜像座落在思明校区,是1984年落成在群贤楼前的。在此之前,寻遍整个厦门大学两千多亩的土地和建筑群,找不到一处写着“陈嘉庚”的楼名或碑文。当时,厦门大学首栋校舍落成后,人们提出以创建者的名字命名,陈嘉庚坚决反对;于是人们提出以“二校主”陈敬贤的名字命名,陈嘉庚同样不同意。最终命名“群贤”,取“群贤毕至”之意。但唯独在群贤楼的奠基石上写有“陈嘉庚”三个字,时间是1921年5月9日。
朱水涌
还有一点,是大家都不知道的,这个奠基石下埋的是什么?在闽南,奠基石是很重要的,有钱人埋一大箱的金钱,没钱的人用铜钱垫住这个奠基石的四个角,盼望发财。但是陈嘉庚的这块奠基石埋的是1919年7月,他在列宗列祖面前宣读的那一份《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词》。演讲词最精华之处就是:“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我四万万之民族,岂有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像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日。”我研究过高等教育史,所有的大学的创办词,唯独陈嘉庚非常直接地提出,我办厦门大学是为了“四万万之民族”的振兴!(根据采访录音整理)
陈嘉庚先生创办的
厦门大学的百年春秋
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史诗
是一曲动人心魄的壮歌!
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
必将如天空中最醒目的“陈嘉庚星”一样
与日月同辉
陈嘉庚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梦想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努力奋斗中
必将实现!
感谢厦门大学宣传部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系列出版物编委会
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广电集团广播中心i听厦门
总策划:王亚男 张瑶 郑珑
监制:洪岩 赵琼
撰稿、播音:洪岩
制作:阿毅 宝麟
厦门音乐广播 编辑:边璐
i听厦门编辑:林美瑜
责编:林军、陈国胜
编审:王亚男
厦门广电微信矩阵
i听厦门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点个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