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席席老师
来源 | 习伴(ID: xiban2020)
没效果的辅导班,
成为家长和孩子的不可承受之重
前几天,表姐看到儿子的试卷分数,气得和儿子大吵了一架。
表姐家境并不算富裕,但为了儿子的学习,给儿子报了上万元的辅导班。
没想到半年学下来,孩子分数没提高不说,还有厌学倾向。
表姐跟我诉苦,孩子成绩不好,补了也不见效果,浪费钱不说,更是耽误了孩子的宝贵时间。
但别的孩子都在补,不补不安心。
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是啊,孩子的学习永远是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
走在街上,看到校外培训机构贴的大大的广告语,一线名师、解题大招、快速提分……每一点都稳准狠地打在父母的心坎上。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读书,于是父母自己节衣缩食,报班方面却是“挥金如土”,几万几万地砸。
原以为,重金之下必有回报,但交钱时的千承诺万保证,到后面就各种理由:孩子需要适应期、孩子基础差要长期才有效果……
其实,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补课并无不可,但一些校外机构利用家长的急切心情,不断加深家长的焦虑,教育的商业性远远盖过教育性。
说好让孩子学得更轻松,帮孩子减负,现在却演变成“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就像人民日报四问校外培训乱象中所讲的那样,这样只会偏离教育的目标,消解教育的价值。
在强调培养孩子核心素养、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训机构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自成体系”,让家长和孩子在学校和培训机构之间疲于奔命。
“辅导班”的潮流之下,家长和孩子还好吗?
全民补习时代,孩子有多累?
网上曾流传一位四年级学生的时间安排。
一三五学击剑,周四学英语,周日学奥数。
除了学习文化课,她还要学跳舞、素描、书法、钢琴、女子花剑。
很励志,但同时也很心疼孩子。
现在的孩子睡着越来越晚,起得越来越早,一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中国科学院调查显示: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孩子还没变成特优生,先变成特“困”生。
分数至上的当下,多少孩子被剥夺了“睡眠自由”。
比睡眠不足更让人心痛的,是不断频发的悲剧。
扬州14岁男生,因作业和妈妈发生争执,从31楼跳下;
武汉14岁少年,因被妈妈当众扇了几耳光,绝望地跳下操场;
上海17岁少年,因学校事情和妈妈发生争执,从大桥一跃而下。
……
每个悲剧事件里的孩子,都已经在高压教育下坚持了很久很久。
据儿童自杀报告显示:中国儿童自杀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每年有近30万人自杀身亡,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40%是中小学生。
多少孩子病了,却被认为是“不听话”?
“唯分数论”,让多少孩子的情绪被无视,又让多少本可解决的矛盾变成一生的遗憾。
而那些顺利考上高校名校的孩子,就成功了吗?
言之过早。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研究生因长期不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被劝退;
合肥工业大学46名硕士研究生因未按规定完成学业,被清退;
广州大学72名研究生内按规定完成学业,被作退学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多名本科生学业表现太差,被降为专科生;
……
经历了“玩命的中学”,他们走进了最好的课堂,然后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
与其说孩子的“叛逆”和堕落,不如说这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的“反噬”。
教育,不应建立在损害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上。
教育和减负的初衷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拥有更辽阔美好的幸福人生。
孩子应该被当作未来的人才来培养,而不是“做题机器”。
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比孩子更拼!
孩子这么累,父母就轻松了吗?
父母只有更累。
可以说,中国父母是全世界最有牺牲精神的父母。
父母一生忙碌,只为孩子。
没有为人父母前,你根本不知道,为了孩子,父母可以有多卑微?
之前,一则“深圳家长为孩子上学下跪”的新闻,惹哭无数父母。
父母拿着全家人的积蓄和东拼西凑的借款,终于给孩子买上了学区房。
结果因为政策变动,学区房无效,孩子的“名校梦”眼看就要化为乌有。
为了孩子能顺利进入重点中学,多名家长深夜集体下跪,“求开恩松动”。
人前显贵的大人,在这一刻,也只是无助彷徨的父母。
中年父母,上有日渐老去的父母,下有要辅导作业的孩子,忙碌地工作之余还要配合老师,真的分身乏术。
去年,有一名在家长在家长会上被老师点名,崩溃大哭,引起千万家长的共鸣。
这名家长工作特别忙,没能回复老师消息。
家长会上,老师善意提醒,家长情绪崩溃,当场嚎啕大哭。
“我不是不想接,而是没时间接啊!”
父母崩溃,不是因为坚强的太久,也不是因为被骂太委屈,而是触到了心底最无奈的伤心事。
时间给了孩子,就没工夫赚钱;时间用来赚钱,又亏欠孩子。
对于“打工人”来说,请半天假都得屈膝,说上半天好话,或许晚上还得额外加班,忙到深夜。
不是不爱孩子,正是因为爱孩子,所以才不敢停下啊!
教育内卷化的当下,我们是被焦虑裹挟的一代父母。
为什么要拼?只是因为我们太焦虑了吗?
阶层固化的时代,与其说是我们逼着孩子学习,不如说是我们太懂得读书是大多数普通孩子人生最好走的那一条路。
坦白说,只要现行的中高考制度还在,社会分层不变,选拔制度不变,升学的压力只增不减,那减负就形同虚设。
不是因为父母焦虑才产生了集体的教育焦虑,而是社会现实情况下,高考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太过重要,所以不得不重视。
而如果说孩子的焦虑可以冲父母发泄,父母的焦虑疲惫则只能自己默默咽下。
只因是父母,只为奋力托举孩子。
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孩子累,父母更累,我们的教育只能这样不断内卷吗?
近日,江苏唐江澎校长在两会期间的5分钟演讲火爆全网。
唐校长说:
“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培养孩子们健全而优秀的人格。”
分数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孩子值得更美好的人生。
要扭转不良的教育风气,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通力配合。
教育改革方面,希望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让教育评价体系多元化。
将孩子减负落到实处,严打培训机构的教育乱象,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
鼓励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提倡孩子发挥身体、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
家长方面,我们除了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过分焦虑外,还需要育儿的智慧。
第一、注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目光一直盯着孩子的不足,过多批评孩子,只会让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没信心。
别让父母的“外驱力”赶走孩子的“内驱力”。
多肯定鼓励孩子,从孩子兴趣出发,寻找自身的优势,引导孩子建立学习的信心。
第二、结合家庭现实状况,不要盲目跟风攀比。
每个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大多数的父母都没条件让孩子住最好的房,上最好的学校。
我们不必盲目跟风攀比,追求高端,结合自身家庭条件选择相适的学校,才是最适合的。
第三、改变评价方式,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
99%的孩子注定是平凡的。
所以,我们激励孩子上进时,也别忘了看到他的进步、肯定他的努力、欣赏和开发他的其他优点。
这样,孩子才会体会到努力的价值,路才会越走越开阔。
真正的教育,不是立足高考,而是立足孩子的一生。
所以,别把分数当一切,和孩子一起努力的同时,别忘了关照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孩子累时,允许他停一停,休息好再去追赶;孩子沮丧时,鼓励鼓励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不是只关心他的分数,更关心的是他。
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修行,爱而有方,才能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的爱,一生带着爱的底色前行。
最后,父母们再苦再累,也请记得关心关心自己。
这是一场长跑,我们谁都不能倒下啊!
来源:本文系习伴(ID:xiban2020)原创。育儿不只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项自我修行。培养自觉、自信、快乐、有爱心的孩子。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习伴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微信号:kehoubang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