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现代教育报社主办的2020年第3期现教论坛走进延庆区,在北京市示范性高中延庆区第一中学,开展了以“共商·共创·共享———首都郊区优质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为题的探讨交流。
本次论坛邀请11所京郊优质高中校校长、副校长、教学负责人及清华大学招办的两位教授共聚一堂,共谋京郊提升高中教育质量的大计,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新高考模式下的高中教育教学及管理,交流工作中的成功经验。
七个教育理念坚守至今
陶汪来(北京市延庆区第一中学校长):我们郊区高中校面临一个共同的处境,北京市新课程改革对郊区有较大的冲击,北京市10个郊区面临着优质生源外流、教师结构不合理、家庭教育缺失、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学生综合素质先天不足等共同问题,我建议大家抱团取暖、凝聚智慧、实现共同发展。
对于延庆一中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我们一直是秉持七个教育理念:每个孩子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学生是种子不是容器;人是在表演和观看中生长;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当下;学校是学生寻找同伴的地方;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把乘客放到驾驶员位置上。学校坚持“改变我们可以改变的,改变我们必须改变的”工作思路,着力校内进行体制、机制变革,打通微循环。
面对未来,如何突破困境、谋求更好发展,北京10个郊区11所优质示范高中需要聚识聚心聚智聚力,取长补短,同时要把握、利用好政策优势,寻找高中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北京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在郊区。今天这场论坛是北京基础教育界几十年来首例,虽为民间活动、草根行为,但意义重大,我们不仅是在寻求自身发展之路,也是在为北京基础教育提质增效、优质均衡、引领全国寻策问路,我们有这样的责任与担当,更有这样的能力与作为。希望这种活动形成常态,成为各校共商、共创、共享、共赢的平台。
郊区校高质量发展要找到突破口
徐华(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郊区校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找到各个学校的突破点。优质高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为高校输送大量优质人才,而评价高中办学质量方面主要有三个维度:升学、择业、适应社会。对于不同区的远郊高中来说,多样化发展可能是后续主要的突破口。
多样化发展的具体举措有很多。以通州潞河中学为例,2017年实施了一个新政策———“1+3贯通培养实验”。初三一年加高中三年,理科方向,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现在这些学生已经进入高三。在培养这些学生的四年过程当中,我们一看学生的责任担当,二看学生的创新能力,三看学生的相互交往,四看学生的基础学科。在我们开展的项目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用微科研的方式带动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从初三开始,每个学期都要派学生出去,每个学期学生都有课题研究。这个项目是我们多样化发展的尝试。
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我们有四个坚持:坚持“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的教育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健全人格”的培养目标,坚持“多元开放”的办学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已经形成了三个层面、十三个类别以及七十余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开发的校本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潜能发展的“课程自助营养餐”,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发现学生天赋是高中校的必修课
潘月春(北京市昌平区第一中学校长):为优质高校输送有特长的高端学生,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并力图在实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要考虑三要素,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三是习惯与学习方法。那么学校怎么能够发现学生的天赋?这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困惑的点在于,一是如何吸引好生源,留住好生源;二是怎样从生源里发现有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
首先,从学校规模上来讲,2019年昌平区开始实施集团化办学,昌平一中教育集团将两所薄弱初中纳入进来,这是我们再发展、再创业的一个契机,对未来高中发展起到了续航作用。师资方面,我们的正高级教师有3人,特级教师有10人,高水平、高层次的老师在不断产生。
其次,课程上,我认为要“以不变应万变”。学校从2018年开始提出明确的课程建设导向,在“生命、生长、生活”三生课程、“学科思想、创新思维”两思课堂理念的指导下,集团将“三生两思”理念实践于校本课堂教学,尊重生命、贴近生活、促进生长,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进行各维度的课程建设。这些与“强基计划”都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科技教育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崔峰(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校长):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位于怀柔科学城核心区,是一所城乡一体化的寄宿制学校,学校于2014年开始招收初中生,2017年高中开始招生。今年5月17号,中国科学院大学与学校签署协议,共建这所附属中学,学校加挂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这个牌子。
怀柔科学城2030年将达到30多万人口,未来我们要建成一所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创新型基础教育科技名校,支持怀柔科学城的发展。现在学校的管理实行的是“六个一体化”,即学校管理、课程资源、教师安排、质量评论、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一体化。
在课程上,我们沿用了一零一中学的课程,每学期开设近50门科学素养选修课,并为高一学生开展了科学素养专家课,课程与国科大和研究所合作,目前,中科院大学6个学院每学期给我们开 20节课,每周一节一个小时的讲座。
科技教育是我们的一个发展特色,从2017年开始成立科技教研室,近两年包括一零一本部、集团校的科技节都在怀柔校区举办。近几年学校获得北京市市级一等奖以上奖励30项,在科技方面现在已经走到怀柔区的前列,在北京市也很有潜力。
“人”是学校发展决定性因素
霍劲松(北京市密云区第二中学校长):在我看来,一所学校在某阶段发展得比较快,一定是在“人”的因素上下了功夫。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是调动老师、干部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发展比较快,一定是作为领路人的校长站在教育规律上思考的结果。
我们作为郊区校,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劣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政策“吃透”,比如“强基计划”对郊区的利好在哪儿,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思考。
其次,从生源人数上讲,从2017年每届540人到现在的每届770人,这对我们来说,在教育教学上是一种挑战。我们对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工作要有一个基本评价,这个评价就是坚持办好优质高中教育的基本信心。
再次,我们必须分清什么是愿望,什么是结果。如果每一年的愿望都能实现,我觉得不是事实,那是传奇。不可改变的事实是郊区校实际存在的师资状况、学生状况问题,但是,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尽心竭力、问心无愧,这就是办好优质高中教育的基础。
最后,希望这样的论坛、活动,要多组织,围绕10郊区教育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共同问题,一起研讨、出谋划策,实现携手发展。
自主教育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刘万里(北京师范大学良乡附属中学副校长):北师大良乡附中自建校以来,借助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发展机会,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特点的高中发展模式、育人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学校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为重点,不断完善优化学校课程体系。各学科都建立了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与实施体系,开设了丰富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游学课程,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其中与荷兰的定期交流互访已成为我校常态化的交流项目之一。
学校特别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建各种平台。教师积极承担区域内以及北师大附校平台干部教师培训交流任务;搭建校内平台,以校本研修、校本展示等方式发挥教师实践智慧;充分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研究。
学校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舞台。学校组建了科技团、记者站、话剧社、相声社等多种学生社团,开设以学生展示为主的三希讲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机会,每名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面对学校新的发展机遇,我们会继续遵循“全面发展,突出科技特色”的学校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使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适合的教育,实现学校现代化首都名校的发展目标。
学校教育要追求“变与不变”
黄建秋(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副校长):面对社会发展越来越高的要求,郊区学校要高质量地发展。具体来说,有些地方应该传承和坚守,还有些地方要以变应变。
一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与时俱进,尤其是课程建设要追求全面发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核心是追求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我校以“办有温度、有品味、有学术性的一流高中”为愿景,融入“自觉教育”的理念,完善了“四自五育”的课程体系。使“自觉”成为课程价值的理念和灵魂。
二是开阔视野,提倡积累。现在看高考改革,尤其是语文教学及命题等方面的深入变化,各类信息汇聚,指向核心素养、文化积淀。受教育资源限制,郊区学生的文化积累先天不足,与市里名校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差距在哪儿、我们应该如何弥补,这是需要深入思考,也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三是教育应当远离功利。这是需要坚守的。学校办学多样化,质量评价也要多元,学校教育应该具有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不再是直接也不是简单盯着考试成绩的优劣、升学率的高低。教育评价的尺度也应是全方位的。如果只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一个学生群体,总会有一部分学生永远喘不过气来。学校也是如此。
郊区校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生
张云(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副校长):首先,生源是高中校办学的核心和根本。造成生源的差距,有包括品牌效应在内的很多因素,但优质生源流失确实是显见的现状。郊区不是没有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尖子生,但确实是在缺乏优质生源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拔尖人才,势必在竞争上缺乏一定优势。
其次,创新教育资源不足虽然是郊区的短板,但并非无从努力。近些年,随着北京郊区大学城的建设、核心区功能的疏解,昌平区的高校也在慢慢增多,从这方面来说,郊区的高端资源在慢慢增加。从2012年开始,学校也在开发科学体验课程,与各个高校合作,将学生送到这些院所进行培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生在近些年的科技类竞赛中也颇有收获,为他们迈入理想高校提供助力。我们理应想办法发动有限的力量充分利用周边的优质资源,为孩子创造发展的空间和舞台。目前学校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多是自发的、义务的,也缺乏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希望上级行政部门考虑在这个层面上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能动机制,以促进人才的贯通培养。
最后,我希望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能够给予郊区校一定的倾斜政策,比如每年的“冬令营”和“夏令营”,是否可以向郊区校适度扩大招生名额和招生范围,很多郊区的孩子因为视野的限制而阻碍发展,如果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在高一、高二就参与高校活动,那么他们在未来的高考中就会多些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纪孟嘉(北京市平谷中学副校长):作为郊区的学校,“资源有限,生源流失”制约学校的高速发展。如何让郊区学校的孩子也能够开阔视野,具有家国情怀?平谷中学一直以来积极地求索,在这条路上且行且思。
我们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建设形成了三级的教学体系,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开放性的生态课程体系。
第一,努力的挖掘校友资源,涵养科技课程体系。为了探索高端人才的培养,在校友周志成院士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航天科学特色实验班,并加入了中国航天教育联盟,目的是希望通过引入航天领域系统工程研究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传承航天精神。现在学校开设的航天课程主要有知识类、实践类和体验类三大课程,除此之外,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开设了航天概论大中衔接课程。今年学校通过中国宇航协会的评审,成为全国航天特色学校。
我们还积极挖掘本土文化,培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我们集中精力重点打造校本课程,每个教研学科开设一门自己的校本课程,比如政治学科,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政协课程。通过老师的培养,今年有学生通过层层选拔,代表全市中学生进入北京市的政协会议。
课堂教学“迈出教材半步”
郝全智(北京市大峪中学升学指导中心主任):能否培养出清华、北大学生,是远郊区中学一个共同的痛点。古人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学生基础、社会环境和政策因素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校内功,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加工值。大峪中学一以贯之地坚持课程的开发和课堂的改革,在课程的丰富多样性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上,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突破。
我校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山谷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我们提出了“迈出教材半步”的课堂理念,在充分掌握核心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拓展。课堂教学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
最近两个学期,学校又进行了“文献课”研究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在曹彦彦校长的带领下,“文献课”课型基本完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从教材出发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对相关资料进行搜索、拓展、聚焦和整合。为培养高学术成就的学生提供了课堂基础。
我们还建设了丰富而又成熟的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我们相信,通过对教材的拓展和学术思维品质的提升,高学术成就的学生就会不断涌现。
郊区优质高中更需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
刘铁成(大兴区第一中学教务处主任):近几年,我校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优质生源和师资的流失,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也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开展竞赛课程。由于生源和竞赛教师的原因,我校竞赛课程的开展还是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我们也逐步开始了竞赛培训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对在校生的数学、物理等科目有所帮助,可以有机会获得强基计划、综评招生的机会。同时对于尖子生的高考数学和物理成绩也有提升。
开展培优课程。目前培优课程主要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高考科目上的培养。我们正逐步形成符合自己学校情况的培优课程,组建培优团队。
继续推进“1+3”项目。“1+3”培养模式旨在进一步打通学段壁垒,形成多种形式的一贯制培养试点,使学生获得更实在的“机会公平”。“1+3”项目也是我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代表。学校有责任让“1+3”项目的学生们提升综合能力,符合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开展特色的校本课程。一所优质的学校,应能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我们也着眼于这样一种追求,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优化三大类、五大领域素养课程。三类课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教育合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素养培养和能力提升。
学校需从四方面优化教育环境
燕翔(清华大学北京招生组教师):对于远郊区的中学来说,需要从争取政策支持、改善生源结构、变革教育环境、强化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这四个方面着手,不断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要在留住本地优质生源、加强特长生培养等方面下功夫。
2020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北京新高考改革落地的第一年。今年学校面对改革的态度和举措,可能会决定它未来5~10年的发展格局。“强基计划”与之前的自主招生、领军人才选拔不同。自主招生和领军人才选拔更多是从类型上对学生进行区分,不同特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评价方式然后进入高校进行培养。“强基计划”的选拔目标在定位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强基计划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希望选拔出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培养出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志向坚定、素质过硬、吃苦耐劳的优秀人才,探索出一条高水平、高层次、高聚焦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一体化路径,切实做到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
未来,希望远郊区县中学校长及老师能够加强政策研究,积极与北京招生组保持联系。我们也会进一步加强与郊区中学的沟通和联系,面向远郊区县中学师生做好政策解释、咨询和服务工作。
发言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文字整理:胡畔 赵翩翩 赵艳国
编辑:现教姐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