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澎湃新闻、中国大学教育
转自:高校文科文摘
编者按:这篇文章质问的显然不是是否放水问题。毕业季快到了,我这里也想问一句,如果审阅毕业论文的老师不放水又会咋样呢?——翻译教学与研究
中国大学教育差是因为教授不上课?
作者“蔡志栋
钱学森在病床上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困扰着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教育者。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答案:也许因为我们的教授没有给本科生上课久矣。
但是,也许非常吊诡的一件事是,前不久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风靡全球。最终结果是,“中国班”完胜“英国班”。如果我们的记忆不算差,那应该还记得,时间再往前推,美国代表队在数学奥林匹克上终于首次战胜中国代表队,受到奥巴马的接见。不料,美国代表队是清一色的华裔,令奥巴马以为走错了房间。虽然这些证据不够充分,但的确从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是能够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注意,这里的杰出人才,绝非考试得高分者,其中也包含了为现代人高度推崇的创造能力。
上课中的梁昌洪教授(70多岁,西安电子科大)
可是,为什么到了大学阶段,情势却发生了倒转?
原因非常之多。比如,虽然随着以拆迁为象征的城镇化进程愈演愈烈,通过高考鲤鱼跳龙门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从拆迁获利的角度看,考不上大学比考进大学更实惠,但是,很多情况下,读大学还是改变命运的一条可靠途径。因此,在中国的大地上诞生大大小小的“毛坦厂中学”是不足为奇的。这些中学有个基本特征:严格异常。
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旦进入大学之门,就像千米赛跑终于到了终点,顿时松懈下来;而没有看到,考进大学,才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60分万岁!”在二十年前是一个响亮的、心照不宣的口号,二十年后,它依旧是。多少大学生,在大学里过的是“混”的日子。应该说这种现象,从国内响当当的名牌大学到一般性的院校,都是存在的。
但是,板子是否应该全部打在学生身上?从上海高校的积极举措而言,他们看到了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此即高校教师也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我并不否认教师的责任,问题在于如何理解这种责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无限制滑坡是与高校科研量化管理同时开始的。其中的逻辑是,由于高校要求教师在核心刊物上发论文,获得各类级别的课题资助,否则就不能晋升职称,不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于是,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教授将精力更多的花在了科研上,对本科教学听之任之,导致本科教育一败涂地,不可收拾。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不过,仔细推敲之下,这种观点又是可以质疑的。
就本科阶段的教学而言,是否教授、副教授一定就比讲师好呢?未必。按照它的逻辑,教授因为将更多精力花在科研上,所以荒废了教学;似乎讲师就不要科研了。事实上,讲师晋升职称的压力远远超过教授。因此,按照这种逻辑,科研压力越大,教学效果越差,那么,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这还仅仅是逻辑推理。就现实而言,刚刚毕业没多久的讲师也是经历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获得博士学位的,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容置疑,他们的经验有限,但很可能比一般的教授还能掌握学科前沿。就年龄而言,30岁左右的博士在精力上以及创造性上,有时候是胜过一般教授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难以短期内脱颖而出。让他们承担本科教学工作,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并不会在基础知识的教育上打折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本科教学滑坡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建设扩大,两地办学导致教师没有时间与学生在一起。大学教师班车来班车去,甚至与班车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了上课的时间。因此,提出骨干教师激励计划,要求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坐班”答疑。这种观点的问题也很明显:它预设了大学没有扩建之前教师是能够与学生充分打成一片,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不过,也许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就是上课的时候教师来,下课之后教师走。这种走,不是回办公室,而是回自己家。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怎么回家的交通方式并不是影响本科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因,很多时候只是真正原因的替罪羊。而且,相比于二十年前,现今通讯手段的多样化和发达远远超过当时。这就引出了问题的一个关键:只要学生自己愿意学,无论身在何方,他都能够找到教师。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什么?
当我们的教师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踌躇满志地准备学生来答疑时,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学生来。唯有考试前夕,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拜访,试图打探考试的具体内容。这些不是我瞎编,而是耳闻目睹,有的还是亲身经历。试想,连正常上课时都会睡觉的学生,怎么会那般好学的去教师那里“提疑”呢?一个补充性证据是,很多真正做出大成绩的人物,往往是通过自身的勤奋好学来获取知识的。李泽厚便曾说过,他很感谢自己大学时由于生病,不必去上课,于是自己在图书馆里汲取知识,很早便达到了高超的水平,在1950年代的美学大辩论中自成一家。
可见,还是那句老话: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授上课也罢,讲师教学也罢,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本质上都是外因。真正的主体是大学生本身。他们才是一个个的内因。只有当他们成为一只一只的鸡蛋时,才可能通过教师的辅助孵出小鸡;如果他们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怎么可能通过改变辅导的力量来培养出小鸡呢?而为什么有的大学生宁愿做石头而不愿做鸡蛋?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但是,无论如何,原因不在上课的老师职称太低。但也不能说和教师没有关系:如果教师足够严格,石头倒会变成鸡蛋。这个时候,作为外因的教师反而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很显然,严格与否和教师的职称无关。因此,教授上课并不能必然挽救本科教育,严格的教师却可以做到。
何谓严格的教师?他不仅能够教授基础知识,不容差错,而且,在考试时也不放水,该关的还是要关,而不容私情作祟,甘做老好人……这些都是常识,不必多说。然而,如果所谓的严格只是某些教师的品质,而不是大学的制度,那我们的本科教育还是起色无望。在放水成为某种常态的情形下,严格的教师产生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比如,他的班级会出现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不及格,有的学生会气势汹汹质问他为什么关他,因为在别的课上据说他的成绩都是优良,在院系层面,也很可能出现种种难堪的情形……没有制度的支撑,这样的教师很快会被逆淘汰。
受到制度保障的严格教师和技艺精湛的教授都是我们需要的。我们自然希望鱼和熊掌可以得兼,但在必须有所取舍的情况下,舍教授而要严格也。
如此,我们的本科教育庶几有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