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钱要“先打为敬”?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解析,让众父母羞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身上的是非观、价值观是在一点一点逐渐丰富和形成的,而这通常与父母们的教育引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孩子身上道德感不强的情况下,父母们恰当的纠正和引导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李玫瑾教授在讲座中曾经提到,孩子变坏的早期表现分别是说谎、骂人、偷拿。而这其中偷拿是大多数父母们最不能容忍的,显然这挑战了父母们教育孩子的道德底线。不过虽然如此但是在低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这种行为却是非常普遍发生的。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会“先打为敬”,可是这种靠打骂孩子来实行管教的方法却也常会导致孩子偷拿的行为屡教不改。那么家长们究竟如何机智地应对孩子偷拿的行为呢?

发现孩子偷拿打一顿就好了?看李玫瑾教授如何说?

李玫瑾教授在讲座上经常会遇到父母们提问孩子偷钱的问题,甚至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中,父母仍然会为孩子偷钱的行为所困扰。对此李玫瑾教授认为,比起大多数父母过激地应对孩子偷拿钱的行为,不妨先从找到孩子偷拿行为背后的诱因入手。对于孩子偷钱,不是让父母们不要管,而是让父母更有智慧的管。

孩子的偷拿行为常见诱因:

1.日常生活中教育的缺失

李玫瑾教授认为,日常生活中大人对于孩子偷拿行为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这使得孩子只看到了偷拿的快乐,却看不到偷拿背后的后果。比如说大人带着孩子去亲戚家玩,临走时孩子把亲戚家的玩具带走了,大人觉得不过是一个玩具而已便也没有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孩子自然会以为这种随意拿走的行为很正常,对于偷拿行为的概念认知也会比较片面。

2.发现孩子偷拿行为时,父母没有给予恰当管教

比如说在父母发现孩子有偷拿行为时,没有和孩子讲明这背后的道理和后果,只是简单地打了孩子一顿,那么只要孩子觉得偷拿的东西要比打一顿更值得的话,孩子下一次的偷拿行为就还有可能会发生。

虽然在父母眼里打孩子一顿是对孩子进行了管教,但是在孩子眼里这种管教方式并没有让他们对于偷拿行为有真正的理解。在下一次偷拿行为发生时,孩子想的只会是如何做得更巧妙而不被父母发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孩子缺少必要的零花钱

在孩子有了社交关系后,零花钱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必备品,当孩子发现自己的零花钱不多甚至是没有时,孩子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彼时孩子的自尊心很要强,这很容易就会刺激他们产生偷拿的念头,在某一件事或者是某一种需求刺激下,孩子很容易就会相应地做出偷拿的行为。

4.父母给钱时的姿态过于高高在上

比如说有的父母愿意给孩子零花钱,但是给孩子钱的时候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无异于会伤害到孩子内心的自尊感。让孩子过早地感受到了伸手要钱的窘迫并非是件好事。所以即便孩子知道自己和父母要钱可以成功,但是他们还是会倾向于选择绕开父母靠自己偷拿得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孩子偷拿屡教不改,看李玫瑾教授有何应对妙招?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第一次偷钱如果父母不及时制止批评,孩子就会重复偷钱的行为。

1.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所有权”

父母们有必要告诉孩子,即便自己偷来了东西,但是这份被偷来的东西也不属于他们自己。靠偷这种行为获取道德金钱和物质是不干净的也是不道德的。父母们有必要让孩子明白“别人的东西我不要,自己的东西要管好”的“所有权”意识。

2.第一时间管教但不当众批评

在父母发现孩子有偷拿行为时,不管被偷拿的物品价值多少,父母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对孩子进行管教,不要因为觉得东西不值钱就不予理会。不过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一定不要当众批评,因为这也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孩子第一次偷拿东西被发现是父母纠正孩子偷拿行为的最佳契机。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适当地给予孩子零花钱

当孩子到了需要零花钱的年纪时,父母们就不要因为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有消费的意识。适当地给予孩子零花钱才能够让孩子明白每一块钱的价值。同时,父母们也要注意在给孩子时的态度和语气,不要让孩子由此心生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孩子偷拿的行为屡教不改,这和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恰当有很大的原因。此时的家长不应该仅仅靠打骂孩子这种粗暴的方式来进行管教,更加应该和孩子好好聊聊了解孩子偷拿行为的心理诱因,结合原因找到恰当的干预方法,才能够帮助孩子改掉偷拿的坏习惯。大家发现孩子偷拿钱时是如何应对的呢?

标签: 李玫瑾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