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学毕业后,很久没去留意咱们的中学教育了。虽然现在想来,中小学教育带给我的改变,远远大于虚度光阴的,那四年与游戏为伍的大学生涯。
最近,因为刚有了孩子,又重新关注起来教育问题。作为孩子的爸妈,在北京漂了10年多,别说北京户口没解决,房子住的还是原来商住两用的30平米不到的LOFT。
因此,以后的教育是个难事。前两年听说,教育部于2017年秋季学期起要求全国小学、初中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目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
后来,又听说高中这三科的统编教材,也会在2019年起使用。最开始会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辽宁等6个省市试点。
到2022年全国所有省份都要启动使用“部编本”普通高中三科教材,到2025年实现所有年级的“全覆盖”。
所谓的“部编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组织编写的教材。那么问题来了,之前的教材都是谁编写的呢?
简单说,新中国最开始的教材是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7套“为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统编中小学通用教材。
高级小学课本 历史 第三册1956年印刷
七八十年代的语文课本
从1949年至1988年,期间根据国内国际形势,这套教材几经修改增删,一直通行全国。直到198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启了中国大陆义务教育教材“一纲多本”和教科书建设多样化新阶段。
“一纲多本”通俗讲就是教育部设定一个课程大纲,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编写适合各自区域的教材。
之后,中小学教材甚至出现了“多纲多本”的局面。千禧年之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普通高中三科教材变成“一纲多本”。
高中语文教材有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沪教版、鲁教版、粤教版等多个版本,历史教材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等,而思想品德教材有人教版、沪教版等。
在这次“百家争鸣”的教改中,也出现了很多争议。比如,某版本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一篇《地震中的父子》的文章,讲述洛杉矶大地震的时候,一位父亲赶来学校救儿子和他的同学的故事。
故事非常感人,惊心动魄,但这个故事的大前提是虚假的,因为当年洛杉矶大地震发生在当地时间的凌晨4点31分,这个时间不钻牛角尖地说是不可能有学生上课的。
甚至连人教版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在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曾新添过一篇《爱迪生救妈妈》的文章,说的是爱迪生用镜子反光,救了正在做阑尾手术的妈妈。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根本不存在。
2012年,教育部提出:“语文、政治、历史三科统编教材与意识形态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是国家的核心教材,直接关系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必须保持统一性和立场的根本性。国家对《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三科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统一审定、统一使用,并在全国范围内做出统一部署,这是党和国家做出的重要部署。”
这就是“部编本”,即教育部统编教材的由来。不过,该套教材均由教育部责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也就成了新人教版教材。
对这次“部编本”教材,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有人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是“鲁迅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大撤退”。
“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则称新语文教材中,小学选入两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六篇鲁迅作品,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一数量与过去教材相当。其他的鲁迅作品,也大多放到了选修语文课本中。
对于,这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全国通行,一度让我们觉得是不是教育改革正回归统一教材的路子上来。
这么些年因为教材不一样,而被迫离开大城市,或者被迫将孩子送回老家的事情,在身边比比皆是。
这一次,会不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解决北漂孩子的中小学教育,甚至是高考问题?
欢迎大家底下留言讨论,感谢大家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