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作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其一字一句必须要十分严谨。不但要弘扬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还要兼具一定的趣味性。正是由于标准严格,每一篇能够有幸入选的课文,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们。
不过,要是笔者说我国小学课本里有2篇虚构的“假课文”,大家会相信吗?其实,文学创作基于虚构无可厚非,但这两篇课文却讲得煞有介事,图文并茂,大有真实发生过的意思。不尽完美骗过所有小学生,甚至还轻松骗过不少家长。那么,究竟是哪两篇课文,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呢?
第一篇课文是《爱迪生救妈妈》,出自2002年人教版的二年级语文教材。大概内容如下,说是爱迪生7岁那年,他母亲突发腹痛,疼得在床上打滚。在爱迪生那个年代,看病还得去外面请医生。
而爱迪生父亲则驱着马车,越过几十里路才请来医生,结果诊断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
然而,由于爱迪生小时候没有电灯,家里光线非常暗,根本达不到手术照明的要求。情急这下,爱迪生找来平日里玩耍的小伙伴,让他们纷纷带上家里的镜子,并用镜子围住一盏油灯,将油灯的火焰反射到一个点上。由于数面镜子无形中增大了亮度,最后产生的光亮还真满足了手术要求,安迪生也成功救回了母亲的性命。
乍一看,这篇课文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要知道,爱迪生7岁时乃是1854年。而世界上有记载的第一台阑尾炎手术,则是1886年完成的。时间上的漏洞,决定了爱迪生他妈不可能做阑尾炎手术。此外,不管有多少面镜子反射油灯,也不可能制造出媲美手术灯亮度的效果。
再来看看第二个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出自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第17课,作者是美国的励志演讲家马克·汉林。课文内容很简单,说的是一位父亲在所有人都不抱希望的情况下,花38个小时挖出自己儿子和其13位同学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坚持的力量和父爱的崇高。
讲一起地震中的感人事迹,按理来说,这篇课文的真实性理应更高。但原文是这么说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乍一看,课文里还交代了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完全可以当一篇历史新闻来看了。但也正是这个时间和地点,决定了这篇课文的不真实。因为在1989年,洛杉矶根本就没有发生地震。而当年真正发生地震的地方,其实是旧金山。等到洛杉矶真正发生地震时,但已是1994年的事了。
考虑到课文的严谨性,4年前,教育部将该篇课文开头换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虽然抹去了时间和地点,但依然无法改变课文内容杜撰虚构的事实。
当然,这种细节性的东西,若不是特意求证考究,基本上是很难发现的。也难怪这2篇“假课文”连家长都骗到了。
不过,就算是假的,那又怎样呢?其传达的精神和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这不也正是课文最根本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