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但是如何点亮呢?在当今社会,从教师到家长,声音各异,有些认为人才能培养出来,有些认为天才即为天生,后天是无法培养的。这个问题又很难得有标的去进行比对,只能莫衷一是。
在世界教育史,也有给天才是天生这一论断给予否定的答案。
1800年之前,在一个叫卡尔·威特的孩子诞生之前,全世界的人们,都有一个共识:“天才,源于遗传和天赋。”
小卡尔·威特刚出生时,并不是一个神童,而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婴儿,而且甚至被确诊为患有先天痴呆症。
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事实上,卡尔目前仍然是《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中“最年轻的博士”记录保持者);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3月6日逝世为止。
的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如果从出生起就对他们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们的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说:“0-3 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认知能力和吸收能力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表明,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是依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在中国就有流传很广的王安石的《伤仲永》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造就天才,必须承认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