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一直是家长圈里“老生常谈”的问题,一般孩子上大班时,就是家长们最焦虑的时候。
这个时候的家长们是这个样子的▼
快送孩子去上幼小衔接班!
快让孩子学习拼音、汉字、数学加减!
快让看别人家孩子都在学什么,我们也要抓紧!
怎么样?你是不是也是其中一个呢?其实幼小衔接是很重要,但并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书本内容。
幼小衔接,简单地说就是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过渡与衔接。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6-7岁是孩子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思维能力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而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课堂学习和规则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
幼儿园大班每节课最长不超过30分钟,而小学单节课时长为40分钟左右,这对孩子的专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幼儿园阶段以游戏化学习为主,很多家长可能也经常会给孩子请假、迟到等,而正式进入小学后,老师对这些都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孩子难免会有不适应。
因此,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最终指向是▼
孩子能否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拥有好的习惯的孩子进入到小学后,学习能力更强,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更强。
为大家分享培养这10个习惯,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
1、尊重与欣赏老师的习惯
学生要尊重老师,适应老师,并学会欣赏自己的老师。现在能学会适应老师,长大了就能学会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
2、自学预习的习惯
提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和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途径。
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问题,从而可以在课堂内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3、专心上课的习惯
教与学应该同步,应该和谐。
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哪怕是你已经超前学过了,也还是要认真听讲、学会等待,学会要把老师的思路、其他同学的思路与自己的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
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
每个孩子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5、善于提问的习惯
我们要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
学问、学问,学习就要开口问,不懂装懂最终害自己,提问是主动学习的表现,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是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6、切磋琢磨的习惯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
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7、独立写作业的习惯
做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为了给老师交差,或是应付家长。
有的孩子做作业的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采取“拖、抄、代”等方式。
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简单的题目会而不对,复杂的题目对而不全,这些不良习惯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要重视做作业,在做习题时要认真思考,总结概念、原理的运用方法和解题的思路。
8、仔细审题的习惯
审题能力是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学会抓字眼,抓关键词,正确理解内容,对提示语、公式、法则、定律、图示等关键内容,更要认真推敲,反复琢磨,准确把握每个知识点上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的能力。
9、练后反思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第一: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第二: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第三: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第四: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第五: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10、复习归纳的习惯
复习就是消化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复习也就是通过对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提炼、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知识、分散的记忆得到一个串联,从而使孩子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重点化,避免前后知识的脱离与割裂。
每天尽量把当天的东西都复习一遍,每周再做总结,一章学完后再整体复习一下。对记忆性知识的复习,每一遍的用时不需多,但是反复的遍数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归纳。
跨世纪蒙特梭利教育,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