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下,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将体育纳入中考,各地体育总成绩有30分、50分、70分等各不相同。这一举措引起了诸多家长的焦虑,对于学生也再次加压。
体育纳入中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运动量,使之运动起来,但也有着不小的问题。
首先,从本质上看,应试教育的本质是竞争,考试科目的增多必将导致竞争者(学生)压力增大,为了分数和录取,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中考加体育并不能让学生养成爱运动、坚持锻炼的好习惯。大多学校平时对于体育课并不重视,体育课也常被语数英等课侵占,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也不强,锻炼身体的时间很少。而在体育考前两三个月才开始“疯狂”锻炼,因为有成绩所逼,录取所限,在“决战中考,每分必争”的鼓舞下,必须放手一搏。而当体育考试结束后,又回归懒散,再也不动了。这种“体育运动,身体锻炼”的方式,功利性太强了。
由于体育考试前的过度锻炼,不少学生都出现了腿酸、膝痛等不良状况,甚至是伤病。“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并不准确,生命在于适当的运动,适当也是因人而异的。中考体育前,不少学生压力山大,除了学习上的压力,其身体上的负担也是相当大的。运动量过大,甚至直逼运动员水平,如此运动不但不能强身健体,反而有损身伐生的危害。
再者,面对孩子的“疯狂”锻炼,很多家长是焦虑不安的,既怕孩子因体育成绩低而影响中考录取(高中和职高录取比例5:5,让家长忧心忡忡),又怕孩子因过量运动对身体健康不利。
以本人所在的河北五线县城为例,中考体育分为跑(男1000,女800)、跳(立定跳远)、投(实心球)三个科目,每科十分,总共30分。即使这并不高的30分,也使得众多学子为之“疯狂”。平时早晚街道上很少见到孩子锻炼,体考之前,无论大街小巷还是公园广场,总能看到一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孩子,不停地向前奔跑着……
邻居家一个初三的胖男孩儿,总是由家长带着早晚出去跑步锻炼,由于身体胖而运动量过大,总喊腿疼。家长急,孩子累,即使腿上贴上了膏药,仍每天早晚咬牙苦撑着跑步锻炼。
体育中考是为了提高孩子身体素质,使之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促其健康成长。但从实际效果上看,还是追逐成绩、录取升学的功利成分较大,如此以考代炼,以考逼炼,又真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