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小学不得举办学前班 要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

央广网北京4月10日消息(记者李欣)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教育部9日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指导意见》强调,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幼儿园满足需要的地方,小学不得举办学前班。要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

教育部9日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官网)

其实,当前幼小衔接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现实焦虑,孩子入学前要不要学拼音,要不要学加减法,识字量需要达到多少?让孩子完全的“零基础”进入小学,家长们生怕孩子跟不上进度。新的《指导意见》能不能解决家长们的焦虑?破解当下幼升小阶段的不科学现状?

孙女士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一年级,进入小学前,孩子并没有上“幼小衔接班”,但是上学后发现小学老师讲课进度快,孩子有些跟不上,孙女士表示:“(孩子)还是跟别人有差距,阅读能力跟不上。我认为(幼小衔接班)不报最好,但是班级的其他孩子都报了,家长无形中就会有心理压力,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不够优秀,别人都报了,别人都学的多了,(自己的孩子)学的是不是太少了。”

不止孙女士,现在有许多家长都从上一届小学新生家长那里得知,不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就会吃“苦头”。一直从事小学教育的老师李颖表示,在她四年多的任教时间里,一年级学生出现不适应状况的确实不少。学前教育程度不同,因为现在的幼儿园有公立和私立,加上家长的教育理念也不同,有的家长在幼儿园期间就会给孩子上网课,造成孩子有个体差异。

其实,为缓解“抢跑”问题,2018年教育部就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坚决禁止提前教授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但是,不让幼儿园教了,是不是小学就能真正“零基础”入学?事实证明,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在一些地区的幼儿园还出现了大班幼儿流失的情况,不少学龄前儿童被家长转到了培训机构开设的“学前班”内,超前教授小学内容。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宋少卫表示,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符合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特点。“孩子入学的时候发现很多知识已经学过了,但实际上他原来学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清楚地了解,学得不扎实。第二,导致很多孩子上课的时候不注意听讲,因为他觉得自己已经了解了,所以他的注意力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第三,很多孩子超前去学,比如提前学写字,但他手指的小肌肉并没有准备到位,力量不足,这时候有一些孩子就容易出现写字姿势不正确。”

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过度重视知识准备等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幼儿园大班下学期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建立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不得设学前班。宋少卫认为,新的规定,就是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孩子盲目地去背一些东西背不下来,因为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他不理解,导致他对学习产生厌学、抗拒这一类的心理反应也是很大的问题。”宋少卫说。

其实,仅仅禁止幼儿园“小学化”是不够的,毕竟,进入一年级成为“小豆包”,就要面临学习的压力和任务。为了削缓小学低年级的学习坡度,此次明确提出: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而且,小学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科学导向,才能够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游戏对孩子的智力以及各方面的品格养成,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仅仅看学业成绩,仅仅看考试分数,容易把孩子发展的内在潜能压制了,所以小学阶段要减少刚性的学业成绩要求。

为了将幼小衔接工作更好的落地,教育部此次要求,各省(区、市)要以县(区)为单位确立一批幼小衔接实验区,遴选确定一批试点小学和幼儿园,先行试点,分层推进。2021年秋季学期启动幼小衔接试点,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铺开。

而对于违规行为,教育部也明确,要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开展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对办学行为严重违规的幼儿园和小学,将追究校长、园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