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言教语
上学受教育是为了什么?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答案。
在中小学时,不少人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将来上一所好大学;在大学时,不少人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是希望能够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
为了自己以后的前途而努力学习,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一位著名的北大教授却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就业教育,这教育就完蛋了,整个(中国)的教育也就完蛋了。
说出这句话的就是北京大学资深中文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教授是地地道道的“北大人”,他本科、研究生阶段都是在北大度过,还在毕业后在北大教书,担任博导。
在北大教书时期,钱理群教授还被学生评为“十大最受欢迎的教师”之一。
在2002年退休以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教育事业,而是选择转向基础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继续发光发热。
正是这样一位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都有丰富经验和感悟的人,他对教育的理解无疑很深刻。
钱理群教授认为如果中学教育被定位在应试教育,大学教育被定义在就业教育,那么教育也就完了。
钱理群教授之所以有这样的教育观点,其实和他自身的经历有关。
不少学生将分数看得太重
分数的意义在哪里?
从小到大,考察一个学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考试。
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不仅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同学的敬佩,还可以获得一些奖励,比如奖状、奖学金等等。
正是这样靠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惯例,导致不少学生就会对分数有着过分的追求。
尤其是在高考中,考出一个好的分数,那么就意味着可以上一所好的大学。
努力学习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过分看重分数。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学习更应该成为一个人真正想要提升自己的过程。
甚至太过看重分数的态度,都会发展到大学阶段。
钱理群教授当初在北京大学授课,哪怕是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学府,依然会存在学生将分数看得太重。
据钱理群教授介绍,不少大学生看似很努力,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实际都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分数,从而拿到奖学金,好为将来就业赢得筹码。
然而不少人缺乏独立思考,不懂得创造性地去学习,只是一个为了分数去学习的“机器”。
当学生落入应试教育的怪圈,那么他的未来就会被严重受限。
因为为了应试而学习,不会创造性去思考,他的思路就会变窄,甚至会成为一种长期的不良习惯。
为了就业而盲目“提升”自己
当一个学生进入到大学,那么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就业,从而完成从学生到社会职场人的转变。
寒窗苦读十几载,为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不少学生就会为了将来好就业而学习,盲目“提升”自己。
所谓的盲目提升自己,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定位,为了凑那些就业相关的证书、奖项,而盲目学习或者参加各种活动。
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尤其还有部分学校,为了学校的就业率,甚至引导学生为了就业而学习。
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就变成了就业教育。
在钱理群教授看来,这样的教育太过功利性,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没有创新能力。
一位大学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独当一面,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困难。
一位大学生还应该有团队精神,而不是只顾个人利益,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教育不该是为了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指那些拥有高学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但是却为了个人利益,不顾他人感受,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人。
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名称,也是由钱理群教授提出。
当年钱理群教授的一个学生,为了能够拿到钱理群教授的推荐信,就曾经表现得像一位真正爱学习的好学生。
但是在赢得钱理群教授的信任、得到推荐信后,就再也不来上课了,也不和钱理群教授沟通交流了。
正是这样的遭遇,让钱理群教授觉得很失望。
在钱理群教授看来,如果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为了应试,大学阶段的教育是为了就业,那么教育就完蛋了。
很直接的原因就是,这样的教育很容易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样的人自然是教育的失败。
学习的本质
钱理群教授一生为教育奉献,面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他敢于直言,并且将事情看得很透彻。
教育最终还是应该落在“育人”上,只有培育出一个拥有正确三观,能够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算是教育的成功。
也有人反驳说:“没有分数,如何进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如何养家糊口、从而过上好生活?”
其实,这是对钱理群教授说的话的一种误解。
一个人可以考出好的分数,但是不该将分数当做自己学习的动力,这也就是别把分数看得太重;一个人可以找一份好工作,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不该为了找好工作而让自己的学习充满功利性。
学习真正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自己,带上功利性就会容易迷失自己。
本文内容【立言教语】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和分享,请勿抄袭或搬运,为你讲述有深度、有趣味、有帮助的教育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