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院故事|国奖获得者专访:戴颖——“紫金港的戴同学”

人物简介

戴颖,浙江大学2019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第三团支部书记,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研究生期间已发表SSCI、SCI双检索期刊论文一篇,录用CSSCI期刊论文一篇,于国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一次,并参与专著、译著撰写等工作。她是2019-2020学年外语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但她更愿意称自己为——“紫金港的戴同学”。

戴同学和她的研究有感

“质疑也是前进的必需品”

当被问及学术论文撰写以及发表经验时,戴同学笑着分享道,“我觉得修改第一篇英文文章的那段时间非常难熬,每天都在怀疑自己。这篇文章最终大概修改了不下20遍,过程中不管是语言上还是逻辑上的问题层出不穷,不停地查缺补漏;我清晰地记得2020年的1月1号,新年的第一天,我和我的导师还在东6-206修改文章……但幸运的是,这篇文章看起来还算是合格的。”

她强调,研究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败感,因此学会接受和调适这样一种自我怀疑的心理状态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强烈抵触它,这种消极感可能会快速占据你的情绪,所以学会接受它的同时,要坚信自己当下选择的道路,这可能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法。你要相信,自我怀疑或是他人的质疑,都会将你向前推,督促着你进步。

“回归研究本身的创新”

“如何创新选题”是个老大难问题。在回答中,戴同学强调,研究生阶段,很多创新只能是从方法和角度上着手的,在理论方面我们还是很难做到创新的,所以大家或许可以先从方法入手,比如你能否想到更新的解决方法?或者你是否可以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这是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

同时,她认为研究的出发点还是要回归到所在学科本身。“作为一名语言学研究者还是要回到语言学本身,努力想办法解决当下语言学领域所面临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去找呢?那就必须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来了解学界动态,挖掘学界当下关注的研究问题,然后结合你的知识储备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此外,她提到,围绕时事展开研究也不失为一种话题性创新,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话题创新的前提下,我们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老办法上,否则就可能陷入“快文”境地。

戴同学和她的师友们

当被问及师门氛围与导学关系时,她说,“张老师(导师)和我们都很聊得来,平时也十分关注我们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为我们着想。在发送每一份周报后,老师都会悉心回复我们目前需要修正的地方,以及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就算有时她会给我压力,我心里清楚地明白,她都是为了把文章往好的方向推进,为了让我能够在不断的打翻重来中摸索出更好的研究方法,并在之后能进行独立的研究。我心里是十分感激她的。”另外,戴同学也讲到,在和导师沟通的问题上,她更推荐大家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而不是隔着电脑屏幕上冷冰冰的文字交流。如果和导师有一些意见分歧,最好还是能够创造机会跟他/她进行现场沟通,这样能更好地感知对方的情绪,避免一些负面情绪的单面发酵。

除了导师的关怀与鞭策,戴同学也提到,朋辈间的互助在她看来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学季,她也为新入学的师妹们分享了SPSS、AntConc等软件的使用方法。戴同学说,“从备受师姐关照的小师妹,成为了如今小萌新们的师姐。我也想将曾感受过的温暖传递给她们。”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戴同学和她的“读博”计划

读博问题似乎也是大多数研究生将要面对或者正在纠结的事情,当被问到这一问题时,戴同学提到,自己在刚入学时就有了读博的意愿。她说,“我感觉自己在本科的时候还称不上涉足研究,直到现阶段我才觉得慢慢地开始进入这个圈子。那么刚进入为什么就要马上离开呢?一只脚刚刚迈入大门,我还想进去好好领略一番呢。”目前,戴同学表明自己更加明确了对语言学的兴趣,今后也想要更加聚焦于语言本体的研究。

在采访的最后,戴同学说道:“相比之下,我只是一个本科出身很一般的同学,来自一个普通的211院校,读着可能在别人眼中并不起眼的专业。所以,我更想借此机会,鼓励那些可能跟我处境相似的同学。我想告诉他们,到了研究生阶段之后,坚持和毅力是进步的必需品,只要静下心努力,就能达成自己心中的目标。”

版面编辑 | 李思敏

责任编辑 | 楼姣

转自 浙大外院青年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