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三种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
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这是一种通用的方式,学生们真正感兴趣的只是那些中规中矩、传而久之的东西,他只想知道结果,并且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只想把白纸黑字的结果带回家去。现代学校大多采用这种方式教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教育的功利性极强,学一个好专业将来找一个好工作。培养一个个标准化作业的工人。学生在受教育期间很少有过纯粹的、无功利的思想训练和探究。很少有过纯思想的享受。从这个方面来看教育不纯粹。
师徒式教育现在逐渐式微,有则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像郭德纲的徒弟们。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有绝对服从的特点。这从属的关系是本质的。
苏格拉底式教育。从教育的本质上来讲,教师和学生处在一个绝对平等的地位。自由的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在无止境的追问中感受对真理的认识。教师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求真理,认识自然的欲望。教育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方法强化这种认识和行为,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称之为“产婆术”。与苏格拉底同时代的孔子也基本上是采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这可能是历史的偶然性,雅斯贝斯称这个时代为“轴心时代“、
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教育原则是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动力,而不是靠外部施加压力。使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的永无止境。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的地位。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依赖关系。
苏格拉底式教育中的学生的敬畏心表现在对精神的无限追求上,而不是教师本身。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探索道德,也不是学生本身,教师与学生都是探寻真理的载体。这就是永恒的超越,现代教育应该从制度上,方法上进行深层改变,才有可能实现这种超越,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永恒存在的,人类的思想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在超越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在人类的未来,占统治地位的是思想而不会是物质,物质的获取会越来越容易,而精神的激发会因为物质的极端存在而更加难以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