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老师在电子书《精进2》中说,创新的本质是找到万事万物内含的那组矛盾,然后把它转化为别的矛盾。
为什么我们的大部分努力,都算不上是创新?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努力,都是在原有的矛盾里面打转转,没有推动老矛盾转化为新矛盾。比如说,你手下有10个人干工作。核心矛盾是工作量大和人数少。那怎么办?你让他们加班。八小时不够,那就996?996再不够,就干脆不休息?这么干,最终只是把这只骆驼逼向被压垮的极限而已。原来事物中的矛盾还在,很多努力只是让这个矛盾脱离了平衡,往极端去演化。所以很多努力,不管多努力,创新并没有发生。矛盾还在。
怎么办?所谓有洞察力的人,就是一眼就能够抓住事物的核心矛盾的人。而所谓有创造力的人呢?就是能把这个老矛盾消灭,然后转化成别的矛盾的人。比如,轮船是航海问题的解决方案,轮船内就含着一组矛盾,就是怎么才能在增加稳定性的前提下,让船身的阻力更小。因为要想增加稳定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船身变宽。但是,船身变宽之后,又势必会增加前进的阻力。一边要提高稳定性,一边要减少阻力,这就是设计轮船要平衡的矛盾。再比如,罐头是食物保存问题的解决方案,你不仅要让它更密封,更结实,而且还必须得让它容易打开。你看,密封结实和容易开启,就是一组矛盾……
我们用创新的本质是找到万事万物内含的那组矛盾,然后把它转化为别的矛盾的方法来解决考试问题和培养思维力问题的方法就是:考试是选拔人才问题的解决方案,里面也应该内含一组矛盾,就是怎么才能在提高学生解题(解决问题)的速度的前提下,让学生解题的准确性高,错误少。要提高解题的速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考试的答题量。但是,增加答题量之后,势必会增加学生解题时的错误,降低答题的准确性。现行考试制度是“120分钟完成150分或90分钟完成100分”的试卷,学优生答完后可以仔细检查,避免出错。说明重视了答题的准确性,忽略了训练提高学生解题速度,没有形成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是在统一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比如“120分钟”或“90分钟”,增加答题的总量,让学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答不完,以分数多取胜;二是限定答题的量,但是不限制答题的时间,以谁用的答题时间少,得分多取胜。
逻辑思维是创新的源泉。逻辑体系告诉我们,合理的假设、缜密的演绎、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些正确的结论都是新生事物,就是创新。假设我们把学校成绩联想成“距离”,即知识的迁移,把思维速度或学习效率联想成“速度”,把学习时间联想成“时间”,把“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这个公式移植到学校成绩这个概念上来,结论是:学校成绩等于思维速度或学习效率乘以学习时间。同理,把“功率等于功除以时间”这个公式移植到学校成绩这个概念上来,结论是:思维速度等于学校成绩除以学习时间。要把考试转化为别的矛盾就是:像人事招聘考试那样“定时不定量”,像径赛那样“定量不定时”进行考试或练习作业,记录“学校成绩”。这就形成了一方面要提高解题的速度就要增加答题量,增加答题量势必会影响学生答题准确性的一组内含矛盾。其结果是:要求学生思维速度快,而且答题要准确,书写要工整。
训练思维力的大小要素,是培养思维力问题的解决方案,里面同样内含一组矛盾。就是怎样才能在解决问题速度快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所用的思维方法要准确。但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速度之后,势必会增加解决问题所用思维方法的错误。一边要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一边要降低解决问题所用方法的错误。显然,目前我们训练学生的思维力,只重视了思维方法训练,忽略了解决问题即解题的速度训练,没有构成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解决考试问题的方法一样,解决了考试问题的方法,培养思维力的方法就迎刃而解。像人事招聘考试那样“定时不定量”,像径赛那样“定量不定时”进行考试或练习作业,记录“学校成绩”,在普通高校招生的“综合评价”“自主招生”中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时间来早与来迟的问题。创新就是正确表述问题,看见矛盾,承认矛盾,然后到别处去找到解决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