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参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非法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复试的考生因违反考场规则和考试纪律受到处理,引发网民关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布说明回应称,该22名考生的行为,违背了复试承诺,违反了考场规则,破坏了考试秩序,已构成考试违纪。经学校研究决定,取消该22名考生一志愿复试相应科目考试成绩,给予计零分的处理。(4月9日《中国青年报》)
在交流群中“分享”复试题反遭举报,此事引发巨大争议。有人认为,泄题是“好心分享”,而举报是在“过河拆桥”;泄题者乐于助人,不应该判“三战四战”的考生零分,而举报者则是在利用规则为自己铺路,应该一起判零分才对。
试问,如果在复试交流群里泄题是好心,这样的好心对未入群的考生是否公平?如果对“三战四战”的考生就应该放其一马,那么对“一战二战”的考生是否公平?如果举报就是有罪、冷漠,默认泄题合理并从中获利是否更加“精致利己”?说到底,对泄题者的同情和对举报者的谴责,将人情凌驾于规则之上,这样的情绪宣泄经不起推敲。其背后的逻辑,是对各类考试中分享试题的习以为常,认为此般“互利”合情合理。
唾弃举报者是一种伪正义,无论举报者泄题时是尚未复试还是已复试,举报泄题行为都是严守规则的体现,何谈“利用规则”一说。《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诚信复试承诺书》中明确表明,考生在复试过程中不得录音录像,不得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若考生违背承诺,自愿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接受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数据库,三年内不得报考研究生的处罚。作为法硕考生,心中更应当有规则意识,严守考场规则,泄露考试试题不等于考后分享经验和资料,即使高校未明确考研复试内容的保密期限,但显然,在复试尚未完全结束时泄题,是对诚信承诺书的无视,学校依规处置涉事考生无可厚非。
诚然,规则未必尽善尽美,如何堵住泄题漏洞值得关注。正如此次事件中,如果泄题者没有在群里公然讨论,而是通过私聊来传播考题,则会让维护考试纪律更为困难。在复试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给每位考生的题目是否重复,同样不得而知。受新冠疫情影响,近两年的考研复试中,许多高校采取线上视频面试的方式考察考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社交平台的便利也加大了复试监督的难度。高校完善规则,考生严守规则,提高考试过程的透明度,方能捍卫考试和教育的公平公正。
文/陈与夕(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