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学习当教育,也别把教育当学习!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我国古代“教”与“学”是两个概念。

教,用做名词,读第四声,《中庸》中说,修道之谓教。用作动词,读第一声,《吕氏春秋·贵公》中说,愿仲尼之教寡人也。

学,作为动词,有觉、效的含义。《白虎通·辟雍》中说,学之言为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庄子》说,学者,学其不能也。《论语集注》中,学之为言效也。

教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复音名词。学,是教的场所,是教育实体的泛称。教是做动词用,为教弟子学。这个意义上的教学,就是教的含义。

近代,随着教育宗旨的变化,教育内容变化,教育实体(学校)内部发生职能分化,在教学之外,另有管理、训育、指导等职能活动与之并列,意味着教学的外延缩小,因此,古今教学不能混为一谈。

近代教学演变的结果,教与学脱节的现象日趋严重。到了19世纪20世纪初,欧洲新学校运动与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崛起,其中的教学改革,向教学生学的观念复归。

在此背景下,陶行知在1919年撰文指出:现在的人叫在学校里做先生的为教员,叫他所做的事情为教书,叫他所用的法子叫教学法,好像先生是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好像学的事体被教的事体打消了……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从后,逐渐将教授改称为教学

教育和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我们看到有一个现象,过去我们只用“教育”这个概念,现在很大程度上用学习来取代教育。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

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说,“我要提醒大家,学习是自己去做的事,而教育是别人对你做的事,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来”。所以我们今天就要意识到,不是一个人坐在学校里上课,就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什么样的,或者什么是真实的学习,这是一个问题。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是真实的学习?

美国一所著名的私立高中,在9月份开学以后,重新做了一次考试,就是把放假以前的试卷又拿出来让大家做一遍,最后它的平均分从B+变为F,从“比较优秀”变为“不及格”。它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全美国最拔尖的学生,是不是真的在学习”?这的确是个问题,你看他考试、作业,其实最后又还给老师了,并没有真正获得知识。

“墙洞实验”

那么我们看到另外一个故事,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个印度的学者,他做的一个“墙洞实验”。他在印度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重复地做一个实验,就是把一个电脑安装在一个外墙上,学生可以自己去触摸这个电脑来学习;他过了两个月以后再回来,发现这些学生无师自通,不仅学会了浏览网页、下载,还学会了英语,学会了一些生物学,学会了很多比较专业的知识。他重复地做这个实验,发现儿童可以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自学上网,学习新知识。这个极大地颠覆了我们过去对学习的认识,而且他们还可以获得一些所谓“问问题”的经验,比如说关于火山的知识等等。

在“墙洞”实验中,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问孩子们一些“大问题”,并获得了一些问问题的经验。比如你教火山的知识,你不要问:“你们找一下哪些地方有火山”,这是很无趣的问题,你应该问:“火山对于地球有用吗?”

孩子们喜欢这种问题,如果有人说火山肯定不好,就问他为什么不好,让他们思考。这个时候你不是教他们,你是在学习,从孩子那里学到新东西。就这么简单,这个方法叫“自我组织式的学习”。

——苏伽特·米特拉教授

苏伽特·米特拉教授以从事“墙洞”实验研究和应用推广闻名于世

他后来又做了一个实验,他把它称之为叫“云端学校”,他在开放的空间安置了计算机,只聘用了一个当地老奶奶来管理器材,老奶奶的功能就是说,“哎呀,小孩子,你们做得真好啊”,然后孩子走了以后,她来关一下门。结果发现孩子就学得非常好,也是主要通过自学学到了很多东西。那么这个教授的“墙洞实验”和“云端学校”说明了什么概念呢?

有效的学习就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第一个概念说明自学的价值,因为我们这些年来大家习惯了好像坐在教室里授课才是学习,其实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自学,而且孩子天生具有自学的能力。

第二个概念是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大家是一群小孩在电脑面前互相来探索,然后学会的再教不会的,合作学习。

自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其实在一个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和离开学校之后,他全部的学习方式主要就是自学。有效的学习就是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主要就是自学,形成了一种内驱力,最终学会学习,并且进入终身学习,都是指自学。

教育 ≠ 学习 ≠ 学校 ≠ 读书 ≠ 刷题

所以,我们一定要意识到,教育不等于学习,不等于坐在学校里读书刷题。很多人意识到这一点,学校教育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马克·吐温就说,不要让学校妨碍了你的学习。

马克·吐温

两种学习观

这背后就有两种学习观,一种是强调系统性的完整性的教育——循序渐进打牢基础,按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向学科的金字塔攀爬;另外一种是一种新的学习观,在一种现代的,脑科学、系统科学、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来理解学习。刚才讲的像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社会化学习,都指向了一种新的学习。

新的学习是建立在当代学习科学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从建立在牛顿力学的世界观转移到建立在一种生物学的世界观、学习观、课程观。

在这么一种概念当中我们就意识到,人类社会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相互联系的生命系统。他最重要的两个特点:

交互——人是在交互的过程当中来学习来提高的;

自动调节——人会自动地来建构,来组织。

所以我们的课程要从过去的这种具有一种封闭性的结构,走向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的结构,来理解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来理解学生是如何通过自主学习趋向于自我完善的。这里面的关键就是我们的人脑的结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习的过程到底是一种像我们教科书所显示的金字塔型的线性的,由浅入深,一级一级往上攀登的,还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状的互联互通的结构,这个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实我们看到社会的这种生态系统,像以蜂巢、鸟群为典型,它都显示了一种无序当中的自发秩序,就是在看上去似乎是混乱的无序的状态当中,它最后会形成一种秩序,这就是大自然运行的一种方式。其实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法,非常适合儿童的学习

很多人意识到,在今天,由老师来领导孩子学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孩子们更喜欢自组织的学习方式,而且他们完全可以学习自学,我们需要的只是激励而不是给他们建立很多规矩。

新的学习:以兴趣为导向、自我驱动的学习

新的学习、有效的学习是以兴趣为导向的,是一种自我驱动的学习,所以我们要超越确定性的、线性的、决定论的观点,就是刚才说的牛顿力学的这种概念,就是比较机械的因果律这种决定论的概念。

有的朋友说,教育是一种供给侧的改革,而学习是一种需求侧的改革,学习是基于需求而发生的,而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兴趣。

“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

1

教育已远离了其自身的功能

这个话题与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有极大的关系。

学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现在学生上小学为了上中学,上中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找工作。

在这样一个话语体系里,根本没有培养人的问题,没有为生活做准备、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的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当前我们的教育本身并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当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内在联系,教育本身才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才更有兴趣

相反,学习脱离了生活和人自身的体验,学习就是枯燥的,孩子还有什么兴趣?

学生只有在生活和实践中才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是什么,比如他在课堂上突然解开了一个生活中的秘密,他的学习兴趣立刻就可以调动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回到教育本质上,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应当让孩子们感受到当下教育的快乐,而不是工作之后挣大钱才快乐

为什么孩子们感觉到今天的学校生活最苦、最累,因为他们所学的东西与生活有很大的距离,都是和自身体验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

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2

教育要唤醒孩子内心自我成长的需要

看待压力,关键要看清楚这种压力来自何方。是自己内心的一种需要,还是家长、学校强加给他的。

当前学生感受到的压力多是系统体制下的压力,而不是内心自我成长需求所带来的压力

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又一个重大的问题。

考大学是为了什么?

不少学生认为,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我的父母和自己过上好日子,而没有把自己将来的事业,同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联系起来,没有对国家未来的关心,更没有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现在我们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看不到蓝天,喝不到清水,但我们给了孩子这种人文情怀吗?

这种教育缺失之后,便造成了孩子境界的短视。

他们没有自我内在发展动力,没有强大境界支撑下的动力,所有的压力都来自于学校、教师和家长强加的通过考学改变命运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孩子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我们的孩子没有学会自我管理,因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没有给今天的学生提供独立自主能力成长的空间

当我们培养的高中生缺乏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的时候,我们的人才培养就是非常值得忧虑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钱伟长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钱伟长是依靠历史和语文考了满分进入清华的。

他的物理只考了五分,但是他却成了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为什么?

日本人入侵中国了,他要报效祖国,就毅然放弃了中文,改学了物理。他没有物理学的基础,可他成了这个领域的大家。

这说明情怀和境界是决定人生和事业高度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因此,所谓要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要我看来,就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追求

没有内在的人格的自我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外在的所谓各种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所起的作用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就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不能不说,一些高中生离校时采取的极端发泄方式,不少高中生一旦进入大学就迷失方向、不愿意学习,就是这种恶果的直接体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3

减负不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标

我不赞同减轻课业负担这个说法。我认为,应该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

什么叫性质?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什么重?是因为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

结构,就是学习内容不能是单一的,必须是多元的。

既有书本学习,也有实践学习;既有课堂学习,也有校外的学习;既有制度化学习,也有自主的学习。

状态,是指学生的学习是有兴趣的,是有效率的,没有兴趣、没有效率的学习负担是无意义的。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一直在传播一个观念:

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减轻负担,而是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让每个学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吃饭、睡眠、交际之外,都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

因此,谈到减负,只做“减法”,没有“加法”是不科学的。

我们要减学生过重的、单一的、单调的、被动的知识学习负担

同时增加学生长期缺失的社会实践、读书以及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4

中国学生缺失三种“素质”

我对中国教育有一种深深的忧虑。

今天,中国的学生热情、独立、开放、自信,但却严重缺乏强烈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缺失。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学生最重要、最宝贵的学习素质,是引领、促进、保障学习有效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品质;

独立性,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的自主管理能力、对生活的自主处置能力、对问题的自主判断能力,等等;

社会责任感,是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对家庭所担负的自我使命。

我个人认为,这是中国学生与国外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最大差别

而这三个要素,又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曾经提出“有大德才有大智慧”

大德是什么,是国家情怀,社会情怀,人类情怀。没有这种大德,一个人就不会有大智慧。

一个人的情怀和境界,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当下的学习,而且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和事业的高度。

5

择校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说到底,择校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所谓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国家还是集中财力办了一批重点学校。

这个问题一开始并不突出,等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的时候,资源不均衡问题就十分突出了。

2006年,《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把均衡发展上升为国家政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解决这个问题,一要抓资源配置增量均衡

二要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解决学校之间存量差距过大的问题;

三要通过促进优秀校长和教师的流动,解决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恐怕是我们各地下一步要突破的难点。

我认为,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差距带来的择校应该解决。

但由于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不同,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徙和长期流动等因素带来的择校问题会长期存在。

所以我们对择校要持历史、客观的理性态度。当资源配置相对均衡,校长和教师顺畅流动,这一切形成制度化,还存在择校问题,怎么办?

这时学额的分配要有公平的办法,要有民主的监管机制。比如电脑摇号就是个好办法。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6

并不反对基于内在兴趣的校外班

选择兴趣班的关键在出发点。

比如奥赛,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奥赛班的出发点就有一些功利,他们把奥赛作为敲门砖为孩子升学做准备。

这跟人的天赋和成长是没有关系的,很多参加奥赛的孩子并没有天赋,奥赛变相成为扼杀人才的一种工具。

所以我主张各种奥赛必须和升学的功利价值分开,不能把它作为升学的敲门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几年前,山东省即把所有的社会证书考试和中考切断了关系,包括奥林匹克竞赛都不能作为升学的条件。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呼吁,高等学校自主招生也应该和奥赛切开,各种奥赛的金牌获得者不能直接获得升学资格。

将来我们彻底把这些功利切开以后,才能引领家长让孩子因兴趣、因天赋、因素质而参加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真正喜欢的兴趣班、奥赛班,而不是直接把它作为敲开各级各类学校大门的“敲门砖”。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7

没有效率的学习,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差

爱孩子是人人都会的,对于父母来说这是天然的本能。

但是会爱孩子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真正爱孩子是尊重孩子,要知道自己孩子的长处和短处

教育是有规律的,也是有方法和科学的,从整体上讲,家长的教育素养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当然这不能一味地指责我们的家长,实际上学校的工作做得并不好

很多学校是挂着家长学校的牌子,但是很少和家长就教育孩子的科学问题真正进行过沟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比如,我们开了许多必修课、选修课,家长认为不必要,认为只要开好考试科目就行了。

他们不懂得,课程就像一个营养菜单,讲究科学的结构和比例问题,这些都需要跟家长沟通

必须要让家长了解关于课程开设的科学知识。

学10个小时未必比8个小时成绩高,如果缺乏学习兴趣、不讲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话,学生的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会越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勤奋”是一个好品质,如果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勤奋会带来好的效果;

如果走在错误的道路上,一个人越勤奋,其恶果会越严重。

没有效率的勤奋只能扼杀孩子的发展。

欢迎关注

您看了文章有什么收获呢?

大家记得关注分享哦!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