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遵守孝道,讲究孝敬父母是天道伦常。孟子也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孝”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会不自觉地与母亲产生联系,翻开《二十四孝》,孝敬的主体大多是母亲,可见,母亲对于国人而言是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孝顺母亲成了华夏民族的基本共识,一个人对母亲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周围人对他的看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有感恩之举,但有一个男人为骗取40万保险赔偿,残忍地杀害了生他养他的老母亲,可谓是泯灭人性、罔顾伦常。
此案一出,便极大地刺痛着读者的神经,无数民众都想戳着罪犯的脊梁骨唾骂他。
四川自贡付白莲,常年在广州务工,这个一度被村里人认作“孝子”的男子,因其母宋某未帮其照顾孩子,加上想要在广州买房定居,首付还差40万的缺口,便对老母亲生了歹念。他先是为母购买40万保额的意外险,然后连夜飞回老家将母亲杀害,并伪装成意外事故,企图骗取保费。
付白莲回到四川自贡老家,以按摩为由将母亲骗至二楼卧室,将裸露的电线缠绕在其母双手拇指上,宋某某遭电击瘫倒后,付白莲又持木凳打击其面部、头部,之后将母亲抱至一楼厨房,将电吹风和插线板烧毁后放于母亲身后,伪造意外触电身亡的现场。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手段残忍、令世人愤慨的恶性案件?这跟他的本性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一、巨婴心理
从庭审现场的口供来看,付白莲的犯罪动机简单,一是母亲曾经给哥哥带了十几年孩子,却只帮他带了很短的时间,他对母亲感到不满和怨恨;二是卖掉了母亲给自己买的老家那套房子,在广州仍然没钱付首付,恶从胆边生,才想出杀母骗保的馊主意。
从犯罪动机可以看出,他存在典型的“巨婴”心理——“巨婴”本指体形巨大的婴儿,现多指心理停滞在婴儿阶段的成年人,这类人表现出极端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规则意识和道德约束,一旦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便会迁怒于他人,使用婴儿般的方式抗议,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正如朱熹所言,“溺爱者不明,贪得者无厌”。
付白莲理所应当地认为母亲就应该围着自己转,为自己付出,母亲替哥哥都带了那么久孩子,却以不习惯在广州生活为由跑回老家,就是不公平。由此,对母亲的情感不再是感激养育之情,而是认为母亲偏心。当缺少首付的时候,他把目光再次投向母亲:既然你不帮我带孩子,你总得有点用吧,那就“拿你的命去给我换钱”吧。
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将母亲完完全全视为“工具人”,要么替自己带孩子,要么替自己换钱,他漠视亲情,感受不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痛苦。在他的“巨婴”逻辑下,把对母亲的怨恨和后面的犯罪都进行了一番自我合理化,而把过错都推到母亲身上。
二、被害母亲的教育问题
如果说是“巨婴心理”是悲剧的直接原因,那么让罪犯成为“巨婴”的被害母亲也同样难辞其咎。
换句话说,每一个“巨婴”的背后都有使得他们成为“巨婴”的重要推手,这个推手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最溺爱他们、毫无原则地满足他们各种要求的人。
从罪犯对母亲的怨恨报复可以反推出来,在罪犯成长过程中他的需求应该是极大地被母亲满足的,正因为罪犯习惯了长时间的需求满足,当出现一次需求未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对母亲产生强烈的不满,例如案件中母亲没有给他长时间带孩子而招致他的怨恨。
案件中还有一个细节,付白莲在法庭陈述犯罪过程中,曾哭着说,母亲一直都没有求饶,临死前都在喊着“幺儿”。
可以想象,案件中被害母亲,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手上缠着裸露的电线,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和绝望。这位母亲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含辛茹苦带大、疼惜爱护的“幺儿”会对自己痛下杀手。
这个悲剧的背后,能看出这个母亲教育的问题,过分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没能帮助孩子学会规则与形成独立、完整、健康的心理,孩子长大之后会遇到更多的问题。惯子如害子,毫无界限的溺爱,等于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最后,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三、家庭教育的反思
在网上看到一则暗黑讽刺短片《巨婴》,说的是一个三口之家,母亲对儿子毫无底线的溺爱,让儿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坦日子,其中的父亲只顾看报纸,全然不理会对儿子的管教。
一天,父亲出门发生了车祸,从此这个家庭陷入困苦。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后,母亲只得变卖家具维持生计,而此时的儿子也只顾没心没肺地玩游戏和看电视,全然不顾家庭艰苦困境。
有一次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VR眼镜的广告,逼着母亲给他买,但是母亲真的没钱给他买贵重物品了,他便怒不可遏,恶狠狠地盯着自己的母亲,想到自己小时候,想要什么母亲总会无条件地满足,便越想越气。
最后母亲只好把自己的肾给了他,他开开心心地拿着用母亲的肾换来的VR眼镜。当他玩累了感到饿的时候,他叫母亲没有得到回应,推了一下,母亲从沙发上倒地,他丝毫没有在意母亲冰冷的尸体,而径直去翻箱倒柜地找食物。
最后,当发现家里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时,绝望的他回到母亲的尸体边,钻进了母亲的肚子里,继续寻求母亲的庇护。
这则暗黑短片结合前面的四川男子杀母骗保案,无疑都是在提醒人们要重新审视家庭教育。
个人的正常人格和心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三大教育的相辅相成,而家庭教育则是常常容易被忽视的存在。
古德就曾在《家庭》中说过,“家庭是一项社会发明,其任务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才是帮助孩子形成健康人格和心理的“主战场”。人们要明白家庭除了要给孩子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尊自立,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不溺爱他们,才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古语云,“宠子未有不骄,骄子未有不败”。
健康的家庭教育应该教会孩子世界的规则,让孩子学会守规矩,对孩子的需求不应该毫无底线地满足,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他们独立意识和自主精神。
家长更要做好自己,理清自己和孩子的边界,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不要越俎代庖,过度付出,明白孩子终究需要自己面对人生。这种以爱为名的剥削,就是剥削孩子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权利。
从四川男子杀母骗保案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桩令人痛心和愤慨的恶性案件的根源在于:罪犯极不健全、不成熟的“巨婴”心理和母亲的长期溺爱,由此警醒人们反思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真正健康的家庭教育,不是溺爱,而是引导和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总有一天,孩子终将长大,那时候,健康的孩子可以迎击人生的风雨,独当一面;而受到过分溺爱、被剥夺成长机会的孩子则会为自己和家庭埋下深深的隐患。
正如纪伯伦诗中所写,“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只有健康的家庭教育,才能养育出孝顺的孩子,他们才能“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走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