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谈】把感动还给学生

把感动还给学生

近年来,一直反思自己的教学激情。以往坚持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教师的生命力标志,语文教师很多时候不缺乏知识素养及必备的教学技能,关键是缺乏教学激情,语文课成了死气沉沉的催眠课;久而久之让学生厌恶,致使许多学生把语文课选定为最不喜欢的课。语文教师需要教学激情,但课堂是否以教师一味激情化的语言方式来表现,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具体说,教师对激情度的把握、激情的呈现时段等方面,都值得我们思考。

前几日,我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教研室专家给出了较高评价,说我的课充满激情,很有感染力。在请学生反馈的意见中,有四分之一学生提到——

上课有激情是好的,可有时候好像太过于激动。

惊讶于学生感受的敏锐,在那节课上,的确过于激动。激情是我语文教学的亮点,但很多时,自觉不自觉地激动过了头。对这一问题,我也早有察觉。学生的简短评价,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辨证思考。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需要有激情感染,但不能以声音高昂的单一方式取胜;有时沉静的话语表述中也极富激情力量,对学生影响更大。

激情的方式要依据教学内容需要与现场情境而定。

一味地注重自我的激情表达,甚至宣泄,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体验,获得的教育效果只能是教师自我的感动。学生所得到的也许是教师激动的外在信息,而缺乏与之共鸣的内在情感体验。

语文教育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感动,不仅是教师的自我感动。少有自我感动的语文教师是可怜的,但仅为自我感动的教师是遗憾的,教育的成功在于引导学生走向自我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自我感动中享受教育的艺术。

今天的一节课再次印证了这一教育想法: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感动。

本节课让学生欣赏我自己的诗歌。从发表的诗歌中选了一首,课内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朗读,体验。不做分析,我自己不急着范读,让学生自愿起来一个一个读。当一个女生读完,我正准备读一遍时,有一男生站起来,高举着手示意要读。我忙停下,把机会让给了他,班里响起了热烈掌声。该生在掌声中很投入地读完诗歌,班级再次响起掌声,一切都不用说,朗读是成功的。这位学生平时学习不怎么用心,常被老师批评教育,而这节课的表现却如此主动,出乎我的意料。

之后,我与学生合作朗读了一遍,我读前面部分,学生读后面部分。听得出,学生越读越沉浸在情感体验中,被这首诗吸引了。这首《送你飞翔》,是献给汶川地震中一名受难教师的,一个叫“张米亚”的教师为救学生,在突如其来的地震面前,将学生护在自己的身体底下,自己死了,学生却活着。

反复地读后,我问他们最喜欢哪节诗,哪节最能感动人,一学生站起来读了几句:“你的妻子/也是你的同事/深埋在废墟下/你儿子的遗体静静地……”很快,读不下去了,显然她早已感动,停顿了一下,她说,我要哭了。我示意她坐下,到了这样的情景,读与不读有什么区别,整个课堂已沉浸在感动中。

这个时候,我已不想再插入什么背景,或激情地抒发一番,我只说了一句:我两年前写的这首诗,现在送给你们。学生一听很震惊。面对他们不敢相信的神情,我笑了笑,问:“怎么了?”学生自发地响起热烈掌声。此时,我的心被巨大的力量冲击,我感受到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以及对我课堂处理的欣赏。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迅速加深一个理念:诗歌欣赏是需要反复朗读体验的,且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多读,老师不能替代。倘若我一进课堂就介绍诗歌的来历,而后自己拼命读,再讲地震故事,再以深情渲染,那样的结局恐又会落入只有教师感动的怪套。

本节课得到一种启发:有时课堂的沉静比一味激动还好。如本节课,我将感情收敛,在沉静的氛围中让学生通过朗读生发自己的体验——内在的,不是单由教师外在渲染。学生在语言的诵读、体味中获得自己的情感才是真实宝贵的。

我们常说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阅读,再加一句,教师同样不能代替学生感动。

请把感动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者:“晚上八点”特约撰稿人

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标签: 语文 诗歌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