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朝清
近日,“多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考生考研复试部分科目0分”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官网发布了情况说明,称经调查,22名复试考生确实存在实质性透露复试内容等违纪行为。(4月11日现代快报)
考研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承载着考生和家长厚重的期待;“22位考生复试0分”显然让这些考生梦想落空,尤其是考研初试分数较高、排名靠前的考生。“22位考生复试0分”引发关注,说到底在于触动了公众关于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校方的回应有理有据,彰显了学校敬畏规则、守卫公平的鲜明立场。
为了打破信息不对称,为了加强沟通交流,不少考研学生都会通过自组织的方式,组建微信群。有的考生先参加复试,有的考生后参加复试,这原本很正常;可是,一旦先考完的考生在微信群透露复试内容,排在后面尚未参加复试的同学,就有机会“临时抱佛脚”,难免会影响考试公平。
虽然只有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小时的“时间差”,但泄题却给了后面候考的考生以“胸有成竹”的机会;当进入复试考场的考生已经提前知道考题内容,复试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排在前面、不知道复试内容的考生发挥真实水平,排在后面、提前知道复试内容并做了准备的考生超常发挥,难免会导致复试考核评价失去了“准头”,从而让某些考生失去了机会平等。
在考研竞争渐趋激烈的当下,莘莘学子为了进入名校付出了诸多的努力与艰辛;眼看胜利在望,就是因为在微信群里“多看了一眼”,就失去了一次梦想成真的机会,可惜不?当然可惜。只不过,人生的考场有很多,这些考生在有的考场能够拿到高分,在有的考场却考出了不及格的低分。“22位考生复试0分”犹如一个鲜活的耳光,提醒和警示这些考生和其他人——尊重和敬畏规则,要做到知行合一不能知而不行;在微信群分享复试内容、讨论面试题目,不仅违背了考生与校方签订的诚信复试承诺书,也背离了相关法律法规,是不折不扣的考试违纪行为。
伴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招生考试逐渐打破“唯分数”怪圈、越来越注重考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复试成为甄别、筛选学生的重要手段,成为人才选拔的重要依据;在微信群泄露复试内容并交流面试题目,将制度善意掏空。
对于这些以学法为志向和旨趣的考生来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规则意识和边界精神应该根植于心、外化为行。对“剧透”考题的危害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对逾越和破坏规则变得模糊和麻木起来,此前没有因复试泄题被处理的“先例”滋长的投机、侥幸心理,让这些考生忽略和漠视规则,放任放纵放飞了自我,终究为自己的轻率和糊涂付出了代价,复试0分为他们补上了一堂“法律课”。(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泽铭
审签 | 梁泽铭
实习生 | 莫等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