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占领了北平,而为确保高校师生的安全,同年9月10日,教育部正式宣布建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十月份,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高校的师生经过漫长的路途,跋山涉水陆陆续续转到了长沙,在长沙合并,组成了长沙临时大学,这所高校综合了三校原有的院系,11月1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正式上课,后来,这一天也被定为了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庆日。
由于长沙连日遭日机轰炸,在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决定迁徙到云南昆明,在昆明城北的荒土地上共同建立了后来的西南联合大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高等学府之一,本来决定三校的校长轮流任常务委员会主席,但后来因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和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长期留在昆明,所以之后西南联大一直由他负责学校事务。
直到抗战结束,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举行了结业典礼,7月31日宣布正式结束,三所高校才迁回了原址,而其中的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改为了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也就是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那时候的条件十分简陋,为了维持教学,学校把大部分经费都用于购买图书和设备。当时,聘请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作为校舍建筑的工程顾问,由于经费有限,设计稿一改再改,最后,除了图书馆使用青瓦,教室实验室都是土墙铁皮顶,其余的建筑的屋顶都是用茅草覆盖,雨季来临的时候,屋顶便会漏雨,可即便如此,西南联大还是培养了许许多多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他们保存了抗战时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后来为中国和世界的进步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因为是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高校的联合,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非常强大,当时在那儿任教的老师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比如朱自清、胡适、沈从文、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人。虽然在西南联大只有八年多的时间,可即便如此,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这些人却培养了一代为国家做出自己全部贡献的青年学子,就像西南联大的校训一般“刚毅坚卓”,他们是一群无私无畏的人,是一群信仰坚定的人,是一群有着高尚情操的人。
在1948年首届评选中央研究院的院士时,一共81位院士中,有27位都是出自西南联大。西南联大的校友中,有八位两弹一星的元勋,以及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有174人后来都当选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其中朱亚光、郑哲敏两人为双院的院士。他们都是在各行各业做出卓越贡献的专家学者们。所以,虽然西南联大旨只在历史上存在了8年零11个月,但我们也可说它从未消失,因为它存在过的精神会一直在,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
在那样历经苦难和战乱的年代,西南联大的教授学者们和学生也仍然不忘渴求知识、传播信念。那段难以磨灭的历程和那些带着光芒的人们便是我们所要铭记于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