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官网公示了2021年法律硕士招生考试复试成绩,除放弃复试的考生外,有20余名考生因复试泄题被处罚“复试”得分为零分。
在2021年人大法硕复试当天,复试时间较早的考生在考研交流群内分享了自己的复试题目。随后,群内其他考生截图将分享了题目的考生举报。因此举违反了人大的相关复试规定,导致分享了复试题目的二十余位考生全部复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记零分。被记为零分的考生中包括两位415分的初试并列第一。其中甚至有一位同学是第四次考研终于成为初试第一。
我同情“四战第一”的人大法硕复试生。在公认内卷的法学硕士考试中,能考出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中415分的高分,花费四年始终不放弃立志要考上国内顶尖法学院的行动都令人佩服,但这一切都被这场泄题事件终止,让人扼腕。
有位网友说得比喻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因为我淋过三四年雨,因此想为你撑一把伞”。舆论场上许多的愤怒往往来源于人们朴素的价值观。在一场具体案件中,我们往往代入受害者视角,通常同情个案中的悲情人物,因为自私者是不会选择把题目告诉竞争对手的。
另一方面,中国人总是对举报者有天然的厌恶。举报总让我们联想到背叛、背后捅刀等方式不够磊落的“小人”行为,它总让我们联想到影视作品中小时候“找老师告状” 的那个好学生的讨厌形象。因此也就对泄题者更加多了一份同情。
但在现代社会中,正当范围内的举报是维护权益的常见手段,违反了规则,便要做好违反规则的后果。在现代社会中,公民行为的底线便是法律。正因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才显得违法必究的合理性。当我们惋惜于“四战第一”的考生遗憾失去资格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行为也损害了之前没看到其分享的考生利益。
这是一个标杆性的事件。它重申了 “考后不得将试卷、答卷和考试内容以任何方式(微信等)转发亲属或他人”的考场规则,强调了研究生考试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基于此,我们可以出于情感来同情“四战第一”的复试生,但更应通过这件事,明白尊重规则的重要性。
文/郭晓帆(山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