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5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2021年1月25日,剑桥大学offer放榜,苏州外国语学校的三名高中生同时被剑桥大学录取!
神奇的是,这三名高中生不仅是全球最高分,而且全部来自同一间宿舍,她们很快就要由“苏外舍友”荣升为“剑桥校友”了。
好消息传来,苏外沸腾了。但是,总校长董彬却很淡定,他说:
“苏外是一所办学形式开放多元,外语教学特色鲜明,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化学校;苏外的学生阳光自信,具有国际视野,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外语能力突出,综合素养方面更是全面发展。优秀的环境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苏外学子走进清北,走进牛剑!”
作为一所拥有26年历史的国际化学校的总校长,董彬对未来的国际化教育有着清晰的认知:
“国际化人才培养不仅是培养外语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能力以及全球胜任力。所以,苏外的使命与责任是:在中国土地上,建设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培育阳光自信、富有朝气、善于表现与表达、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具备核心素养、通晓中华文化、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中国公民!”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是苏外的教育观,也是董彬的教育情怀。
国际化创新人才这样打造
2017年,董彬从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国际化创新人才出发,从国外引入先进的博雅教育理念,试点文理融合的跨学科教学模式,推出了全新的特色项目班——小学AC英才项目和初中AC英才项目。
小学AC英才项目:
“A”—包含action research(行动研究)、academic(学术能力)、abilities(能力)的含义;
“C”—包含creativity(创新)、cooperation(合作)、cross-culture(跨文化)的含义。
小学AC英才项目在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引入英国ASDAN课程、人工智能(AI)课程,结合小学部兴趣课程、特色活动课程,对课程进行最优化的整合、融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能适宜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初中AC英才项目:
AC是指综合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同时,突出发展学生action(行动能力)、appreciation(审美能力)、academic(学术能力),最终形成一个人的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
初中AC英才项目在“国家基础课程+ASDAN课程+人工智能课程+语言课程+竞赛课程”的课程结构基础上,增设了人工智能编程课程、STEAM课程、3D建模与打印课程、机器人课程、外教戏剧课程、双语公众演讲课程和国学课程等,2019年9月又启动了“现代数学探究实验项目”,多元的特色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2020年,初中AC英才文理融合培养实验项目获批苏州市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验项目。
2021年,初中AC英才项目又将升级,为学生构建学习菜单栏,突出四大特点为学生赋能: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共同涵养;人格养成和能力发展齐头并进;学科知识获得与项目研学的有机融合;基础必修与特色选修机制组织完善。
目前,小学和初中AC项目均有三届学生,这些学生在多元融合课程的浸润下,各科成绩优异,成为了“学术新秀”、“竞赛达人”、“编程高手”等,在国内外各大赛场上大放异彩,并勇夺金奖、一等奖等重量级奖项:
国际数学竞赛中,多位AC学生获伯克利数学竞赛个人赛金奖团队赛金奖,澳大利亚数学信息竞赛全国一等奖;
英语竞赛上,多位学生获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七年级组全国一等奖;
编程大赛,获2019年CSP-J2019江苏省一等奖、ACSL美国信息联赛优秀奖;
语文大赛,多位同学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
……
董彬这样评价小学AC英才项目和初中AC英才项目:
“苏外践行英才教育,未来的英才标准已经不仅是个人的身价和事业的成功,更是对这个时代的使命与责任、引领和贡献;苏外注重多元文化的滋养,在校内开设了多元化的课程,帮助学生多维度发展。
小学AC英才项目和初中AC英才项目的开设,为学校打造未来的精英人才,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指引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董彬与考上清华大学的方凌艺合影
实践探索“1+X”培养模式
作为苏州市最早的国际化学校,苏外近几年通过对“1+X”培养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即:课堂教学从一门学科到多学科的融通,课程体系从基础课程到阶梯式课程的延展,学生评价从结果导向到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教育资源从一所学校打通至各行业的整合。实现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教育和社会各界之间融合创新的教育模式。
“1+X”课堂教学——1:一门学科,X:多门学科的融合,苏外尝试在课堂中进行学科间融合式整合,创新设计跨学科课程,从基于学科的学习转变成基于项目的学习;
“1+X”课程体系——构建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挑战类课程三级阶梯课程;
“1+X”多元评价——1:学校的结果性评价,X:老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综合性、过程性评价;
“1+X”角色转换——1:老师,X:双岗双职导师制。
“1+X”资源融合——创新素养的落实,注重五个跨越:跨行业教育,跨学科研究,跨学部选修,跨学段教研,跨文化交流。
1.“1+X”课堂教学——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通过“1+X”学科整合,解决了过去单科教学的狭隘面,提升了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培养,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协调、人际交往等能力。
在苏外,是如何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比如一节关于环境保护的生物课,老师会把教学内容包装成一个项目,带领着学生组团到七子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光大焚烧发电厂。学生们分成小组,带着课题去调查、研究与学习,一起寻找垃圾处理的真相。然后形成海报设计、课题报告和PPT演讲,并营销推广自己的理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学到了更多的学科知识,提升了审美能力,拓展了批判性思维,也知晓了什么是社会责任感。
2.“1+X”课程体系——多层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接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新政,研制个性化服务,形成四大模块:国家基础课程、国际视野与素养课程、实践与创新课程、全球胜任力课程,提供菜单式选修课程。
在外语课程体系上,实现了“英语+德、西、法、日、阿五门小语种”的外语特色课程,全力打造“多语种+”理念:
一是将多语种向上延伸,打通出口通道;
二是往深度挖掘,“+”的另一层含义不是多加一门语言;
三是专业和精通,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要学习背后的文化和专业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掌握国际话语权,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影响和成就。
苏外的外语特色课程构建,已经实现从工具教育到技能教育的转变,从会说外语,说好外语,到通过语言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灵活的新型思维转换,达到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度。
3.“1+X”多元评价——大数据追踪过程性评估。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保存和追踪,并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的落实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苏外的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都自主设计和研发了学生管理系统,不仅优质管理学生课堂行为,也起到了很好的习惯养成、信息记录和家校联系的作用。老师对于学生的考勤和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考试情况可以在系统内及时记录,实施反馈给家长和学生。
期末学生得到的报告,将是对他整个学期的学习和行为表现的综合评估。利用这样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发展,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加自律,更加自主,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对话的国际化人才。
4.“1+X”角色转换——双岗双职机制下的导师制。苏外探索了学生“成长导师制”,作为对传统班主任管理的完善和补充。除了班主任主导以外,每个任课老师承担起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责任。
董彬说:“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变了,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课外或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如果老师的职责,仅仅是教会学生学科知识,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
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要学会与学生相处,将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变成一种与学生相处、与学生共度,愉快而充满艺术和智慧的生活,这也是作为教师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或者素养。”
所以,每一个成长导师带若干名学生,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安全教育、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个性化帮助和指导。所有任课老师都承担“双岗双责”,都参与到管理和指导学生中,在“双岗双责”机制下,教师的管理职责,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1+X”培养模式在苏外运行多年,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和学生认可。董彬是这样评价“1+X”培养模式的:“注重核心素养、跨界思维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途径。”
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化教育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教育影响深远,加速了中国国际教育体系的研发,也加快了中国教育立于世界教育中心的进程。
董彬说:“后疫情时代,更呼吁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扎根中国文化的国际教育体系,一套独立于AP、A-Level、IB的国际课程体系将会增强中国国际教育的抗风险能力。”
那么,后疫情时代,苏外的国际化教育会进行哪些转型呢?
1.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常态化。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线上教学技能,在苏外,网课作为老师基本功进行培养和强化。
2.重构本土化和国际化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的中西融合,首先从中外联合教研开始,教师端,中外教联合教研+知识点梳理+融合重构+双重呈现;学生端,知识点学习+世界多元了解+不同维度思考。
在苏外,每一堂课程的教学设计,由中教和外教融为一体互相商量怎样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在融合的基础之上,苏外还开发了几十门中外融合的各种校本课程。
3.建立打破边界、资源整合的学习模式。
跨行业教育。成立学校发展委员会,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使苏外从“没有围墙的学校”走向“超越学校的学校”。
跨学科研究。核心素养不是一门学科,而是多学科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的效果,强调跨学科、多领域做功,设计跨学科课程,从基于学科的学习转变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跨学部选修。从18个月到18周岁,每个学部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专业老师,如果互不往来,是对课程资源极大的浪费和忽视。
跨学段教研。从各个学部老师相对独立到相互融合转变,学部教学向全校开放,鼓励老师跨学部、跨学段进行阶段性教学研讨,学段上承上启下了解更多信息,学部开放掌握更多教育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跨文化交流。作为国际化学校,不断地走出去和请进来,对外拓宽资源,建立以项目制为载体的文化交流合作,多方资源融合,在中外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得到了培养。
4.提供多元选择的未来教育出口。
后疫情时代,让国际化学校的招生变得严峻起来,不少家长和学生开始担忧未来国际化教育的前景,是继续选择国际课程,走体制外的国外升学途径?还是转轨、重返体制内,走国内中高考升学之路?众多家庭左右为难。
董彬说:“最理想的方案,就是在每一个出口,都能为孩子提供多样性选择。”
苏外从初中开始开设第二外语,也就是在英语的基础之上,有德、日、法、阿、西五门小语种课程。
“多语种+”理念,一是将多语种向上延伸,打通出口通道,二是往深度挖掘。
多语种+为学生带来的优势:通过语言了解国家文化;打通国际升学渠道;以多语种代替英语参加高考。
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升学,学生都有双向选择的机会。
对于后疫情时代苏外的转型发展,董彬的思路是: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选择,也有每一个时代责任。苏外着眼于后疫情时代的变革,创造国际教育的新未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学生的新未来;着眼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创造国家的新未来!
但是,无论苏外如何转型发展,其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国际化,始终从中华文化的坚守与创新开始!”
苏外成立26年来,教育教学质量连年创新高,教育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始终位于苏州市前列,被誉为“苏州市民办教育的领头羊和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排头兵”:
2020年中考总分第一名,裸分第一名,在苏州市均独占鳌头;
2020年高考全年级一本率高达98%,近年来一大批学生走进了清北等一流高校;
国际考试不断刷新记录,雅思平均分在雅思官方发布的全国白皮书中,列为全国第五;
国际升学方面,实现了从0到1,从双剑桥到双藤校再到一个宿舍三剑桥的录取,100%学生录取全球前1%名校;
……
尽管硕果累累,但是,董彬在2020年底全体教职员工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却传达了这样的思想:
“我们不能满足于路上的成功,因为我们有‘办高品质的教育,做最好的学校’的教育追求,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元年,也是苏外第六个五年规划的起始年,苏外将在新起点上再攀新高峰!”
董彬把“素质化培养,国际化办学,特色化教育”列为苏外2021年开启新征程的重要命题,探索学生素质培养的科学路径和方法,把苏外的国际化教育推上新高度。“素质化培养,国际化办学,特色化教育”这个命题将在校内聚集,在社会传播,在中国点亮,苏外的“下个五年”将发展得更好!
人物简介
董彬,现任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党委书记,苏州外国语学校侨界联合会主席,苏州市人民政府督学,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长三角分会理事长、北京普通教育名师工作研究会特聘专家、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江苏省民办教育最具创新力校长、江苏省优秀青少年科技教育校长、江苏省体育名师工作室联盟主席、苏州市虎丘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苏州市政治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区教科研学术带头人、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民办教育优秀办学者、苏州市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促进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