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筱沐
定稿:筱沐
“报班”已经成为中国式教育的方法之一,几乎每个孩子都逃不过补课的魔咒。
中国家长最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娃娃们有能力开始,就会准备报名各种各样的补课班。
比如从2岁开始接触钢琴,3岁开始学习绘画,5岁开始学习架子鼓等等,都成为很多孩子的“必修课”。
不过,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孩子们的兴趣班其实也存在“鄙视链”,可能如今很流行的技能,在多年后就会变成“烂大街”的兴趣爱好。
中国特色“兴趣班”的种类有哪些?
特色乐器类:架子鼓、琵琶、古筝、小提琴、大提琴等日常不多见的相关乐器。
体育运动类:篮球、网球、马术、高尔夫、击剑、拳击跆拳道等。
练脑益智类:编程、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等。
艺术文化类:绘画、素描、书法、国画、油画等等。
以上四类是中国家长最喜欢给孩子报的兴趣班,无论孩子有没有兴趣,家长都会乐此不疲,但是当年最火热的钢琴班,如今却是兴趣班受欢迎程度最后一位。
兴趣班开始有“鄙视链”,你给孩子选的在哪个等级?
有很多记者调查发现,现如今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都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邻居给孩子报钢琴班,自家孩子一定要学更高端的小提琴。
同事给孩子报了游泳班,自己就要给孩子报更昂贵的马术班,总之无论学什么,总是会以“比过谁”为目的。
在这种极端心理的引导下,报兴趣班这件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等级划分,家长自以为是的跟风,孩子却常常叫苦不迭。
兴趣班的鄙视链:越“先进”越好
比如现在很多家长开始给孩子报编程班,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计算机互联网世界,一来可以打开眼界,二来说起来也比较高端。
不过,编程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领域,它不仅需要孩子有灵活的思维,还要有超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这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的技能。
如果孩子什么都不懂,或者对此根本不感兴趣,盲目报班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既浪费钱,孩子学起来也没效果,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兴趣班的鄙视链:越“冷门”越好
给孩子报班,原本的含义是提高孩子综合实力,提升眼界增加技能,可如今有些家长专挑冷门高端的烧钱领域。
比如有些家长认为,现在学钢琴学吉他已经拿不出手,好像很多孩子都会,学小提琴大提琴才更有出路,越早见对孩子发展越好。
曾有一名长沙市音乐老师透露,现在报冷门乐器班的孩子越来越多,由于咨询者相对较少,有些家长反而更感兴趣。
在体育领域中也存在这种现象,掌握体育技能,原本是强身健体,可如今也变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
比如学足球学游泳很常见,让孩子学太丢面子,橄榄球、击剑和马术这类非常冷门的体育项目,反倒成了家长们的心头好,只要价格合理,多少钱都舍得给孩子掏。
长沙市陈女士给9对儿子报了马术班,一节课600元,尽管家庭条件不错,但学马术后续装备和比赛的费用非常高,这让陈女士全家不得不节衣缩食,以此让孩子坚持学习。
家长应该让兴趣班回归本质
不得不说,有些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是为了弥补自己儿时的遗憾,那时候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里没有多余钱来培养孩子。
所以,很多8090后家长是有童年缺失的,而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后,父母会将自己儿时遗憾都补在孩子身上,无论需要多少财力物力,他们都会尽可能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给孩子报兴趣班的初衷就一点点改变了,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攀比”、“炫耀”。
事实上,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一个孩子喜欢的领域。
要选择孩子真正喜欢的,而不是家长感觉有面子的,兴趣班讲究的就是“兴趣”二字,如果孩子本身不喜欢,盲目选择兴趣班,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我们的孩子已经很累了,他们不应该承受过多压力,每个孩子都应该茁壮成长,如果家长只是强加意愿给他们,这样反而失去了培养孩子的意义。
所以,希望所有家长可以回归培养孩子的本质,不要做太多浪费生命的事,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今日话题:你给孩子选了哪类兴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