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前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
“也不是,天亮之后,就会很美。”
天亮之后,万物复苏。
你,就是万物。
1
2020年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一位化工研三生在实验室自杀了。
看了他的遗书,惊恐再次袭来。
宝贝在top3读研三,深知名校学生的辛苦。
研一新生没开学,导师就开始安排读文献,提前2个月学校报到,从此,日日泡实验室。游玩?没心情!恋爱?没时间!
实话实说,越名校,越辛苦,失眠、熬夜、脱发、焦虑,一点不假……
这个大连理工大学的研三生不是学硕,只是专硕,竟然被科研的压力逼到了抑郁自杀。
那些直博生,不是更难吗?
遗书偶尔妙趣,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的人啊!
延毕丢人吗?不!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自己的宝贝健康快乐,如果坚持太痛苦,肯定鼓励你放弃的。和生命相比,学历、脸面、财富算什么!
2
成年人,谁没有崩溃过?
聊一下我读研的经历和心态吧。
阅读Nature Science,思考idea,实验做了几个月,功亏一篑必须从头再来,好不容易写的论文,投稿被拒,绞尽脑汁研究不出成果,迷茫又无助,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觉得自己不适合科研路……
幸运的是,我遇见了一个好导师,毕业多年,每年春节,给导师拜年是我的传统习惯,每次去北京,我也会抽空拜访恩师。
现在回忆,一个课题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很正常,否则就不是研究了。有时你预计的结果是A,最后试验的结果是B甚至是C,这也是成果。
为什么要考名校,为什么要考研读博?
因为,越困难,越能显示出你的能力和水平!
3
这几年,我国硕士的非正常毕业率已经达到10%,博士更是高的可怕,已经到65%了。
能够过五关斩六将,考入名校成为名师弟子,硕博生的智商都不低。
导师是硕博生身边最亲近和最能鼓励到的人,导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科研志向。
这些年,名校硕博生的自杀原因之一,就是“导师压榨”、“全靠自己摸索”、“导师不给实质性建议”。
可是,好导师可遇不可求,摆渡人只能是自己。
评论区里,我看到有人说:“降低期望值”、“普通学校,轻松毕业”。名校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是学霸人设,你让他破罐子破摔,真的做不到呀!
这里,我想强调一个三字箴言:“大不了”。
延期毕业,大不了再读一年;
实在痛苦,大不了休学退学;
不喜欢导师,大不了换个学校、换个导师、换个专业;
拿不到年薪百万的offer,大不了拿3000的月薪。
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4
比学历更重要的,是能力。
我不是博导,给不出具体的科研指导,就写几个调节心态的经验吧。
第一,学会辨识“抑郁症”。
如果一个月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那就是心理问题在敲响警钟了。
学校里一般都有心理咨询中心,再严重就去医院。
第二,学会倾诉,让情绪有个出口。
可以是父母,可以是亲友,可以是同学,甚至可以是导师。
第三,学会交流,不闭门造车。
多和导师、师兄师姐交流,在组会上摆出自己的问题,寻找思路。
第四,学会调剂,自我减压。
可以是健身、运动、跳舞、乐器,加入某个社团,转移焦虑。
第五,大不了,转硕、延毕、休学,不丢人。
内心强大到混蛋,困难就成了怂蛋。
“思齐来了”原创,转载联系:思齐(siqi20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