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也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高考,石家庄二中很多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其他知名重点大学录取,这些优秀的孩子成为家长们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那么,这些优秀的学生们都有哪些共同点?这些优秀特质是如何养成的?怎么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像他们一样优秀?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应该怎么做?
近日,我校杨东老师受邀做客河北音乐广播《乐享大讲堂》栏目,就以上问题与主持人阿宝进行了分析探讨和答疑互动,引来广大听众的广泛参与和关注。
杨东
石家庄二中地理教师
石家庄二中团委副书记,市青年拔尖人才、市优秀党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中学地理教师国培项目教师。全国湘教版地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石家庄市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参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承担的“863计划项目;所带班级被评为“石家庄市学雷锋先进集体”称号。
访谈内容文字整理:
1
问:您觉得学霸他们有共同点吗?
答:有两个方面,一是专注、高效、自律、勤奋,他们对自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对未来也有清楚的预知。二是对学习各阶段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想得非常清楚,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纠偏,对自己的不足不断进行提升,从而保持各方面的优秀结果。
2
问:这些习惯在之前的学习中如何养成?
答:确实,优秀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第一,建议在平时完成学习任务时进行限时训练,不拖泥带水。希望家长朋友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状态和休息状态明确切换,该玩的时候尽情玩,该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学习。
第二,提高标准,自我加压,加量学习。“求乎上者得其中,求乎中者得其下”,建议在学校布置作业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个性化问题进行补偿性专题突破。
第三,拥有强大的内驱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他能成为他想成为的人”,通过自己的付出最终取得成功,整个过程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成就感。
第四,远离诱惑。现实生活中对孩子产生诱惑的东西确实太多,拒绝诱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诱惑,建议在学习过程中手边不放置手机、平板、玩具等物品,给孩子创造一个纯净绿色的学习环境。
3
问:学霸的另一个特点是什么?
答:另一个特点是爱思考,把思考当作一种习惯。比如生活中看到某种现象,他就会主动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如果我把某一个要素改变了之后,它又会有产生什么样的结果,这样层层追问下去他们就更容易看到抓住问题的实质,而不是表面。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孩子也挺勤奋,但是往往事倍功半,看着挺努力,但是效果不明显,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
4
问:如何养成爱思考的习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这样?
答:客观地说,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对比较固定的思维习惯和行为逻辑,但是,如果孩子将自己在初中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以及总结的成功经验原封不动地带到高中进行全方位推行,但却忽略了初高中学习在知识上的、方法上的巨大差异,往往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心理学上将人的学习划分为同心圆的三个区域:最内圈是学习舒适区,第二圈是学习挑战区,最外圈是学习恐慌区。实验证明,人在学习挑战区的学习效果最好,在舒适区和恐慌区的学习效果较差。即便这样有些孩子还是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因为他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未知领域保持着一种本能地逃避,不愿意接受挑战,这样就特别容易被瓶颈所困。
5
问:其实职场也是如此,不愿意跳出舒适圈。
答:爱思考的孩子看问题会比较深入,比如这次考得不好,他们会有理性的判断。有些孩子看到考得好就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看到考得不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些都是很表面的。学霸不会因为一次成绩而出现自己状态的起伏变化。
6
问:如何改变这种状态?
答:“穷则思变,变则通”,有很多孩子想要改变,但是又怕调整之后在短时间内成绩出现下滑,让家长和老师们失望。所以,最终变成了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
对此,我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勇气和支持,给予他们一定的试错时间,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去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其次,可以跟老师进行沟通,对孩子的成长点有充分的了解,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使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
第三,注重过程性评价。当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有了一些进步和成绩的时候,请一定及时进行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每向前迈出了一小步,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挑战项目取得了成功,而很多的小成功最终会变成大成功。
曾经我们学校请到了2016年里约残奥会乒乓球单打冠军葛杨,他说自己在参加奥运会比赛的时候最简单的想法就是先打进32强,然后再是16强,8强、4强,等到他和另外一个选手争夺世界冠亚军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葛杨,你现在无论如何都是世界第二了,为什么不拼一把挑战一下世界冠军呢?”在这样的心态下,他最终成功夺冠。
7
问:大家都是一起上的学,然后走着走着,有些人就变成学霸了,有些人就被落下了,是什么让我们分道扬镳了?
答:首先,会学习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重要环节:
环节1:课前自主学习,发现哪些内容难度较大,需要着重听讲;
环节2: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解决掉自主学习阶段发现的问题;
环节3:习题巩固,印证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后继续进行下一节的课前自主学习,如此循环前进。如果孩子将这些环节都一一落实之后成绩自然会非常优异。所以请家长朋友们一定关注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环节的完成情况,而不只是考试结果,“过程好了,结果一定不会差”。
其次,孩子的学习过程其实是知识输入和内化的过程,而考试过程则是一个知识应用和能力输出的过程。有些孩子平时学的很好,但是考试结果不理想,究其根源就是缺少学以致用的意识,知识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而非知识本身。
再次,信息的传递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同一个老师讲授相同的知识,有的孩子是100%的接收,有的是80%的接收,有些则不到50%,同学们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那该怎么办啊?建议严格落实学习各环节,保持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活学活用。
8
问:对于低年龄段的家长,该怎么办,自己的孩子还有可能是学霸的年龄段,让自己的孩子应该怎么做?
答:第一,培养读书的习惯。广泛涉猎,学会独立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对未知事物保持兴趣,探索的精神,积极吸收知识为自己所用。
第二,细心、用心,恒心。不马虎,不多“差不多”先生,“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因为坚持到最后的人并不多”。
第三,加强思维能力的锻炼,将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逻辑思维注重因果的严谨性,通过一环扣一环地深入思考,能够发现问题的实质。而发散思维,是指思维向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领域的多维展开,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如果能够将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相结合必然可以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遇到问题,主动索因,引导孩子多从自身找原因,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找各种客观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那就始终是问题。
第五,充满自信,客观理性。不要因为某次考好了,就沾沾自喜,感觉自己能主宰一切,考得不好,就自卑落寞,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悦纳自己,认识自己,才能提升自己。
9
问:有的孩子就不爱学习怎么办?
答: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可能我们在孩子小学阶段时就对孩子说,“孩子,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好初中”,初中阶段又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高中”,高中阶段又说,“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然后呢?其实孩子一直没有抓住学习的真正意义,只有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才能给社会作贡献,我们才能明白自己的社会价值。
就像现在有很多人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当我们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爱心,收获的是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我们为国家的发展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会让孩子一生铭记。
其次,变苦学为乐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今天的你肯定比昨天的你更加有智慧和能力,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喜欢学习这件事本身,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0
问: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怎么做?
答:第一、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太高。因为我也是5岁孩子的父亲,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但是如果在对孩子进行评价时只是简单地将分数高低和是否成功建立单向联系,甚至出现“没有考第一就是失败,没有考满分就是不优秀”这样的情况,孩子从学习中收获不到快乐,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建议加强过程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更多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
第二、与孩子一起成长。有时我们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其实是因为孩子成长了,有了自我意识和对事物的认知。这时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多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跟得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成为与孩子顺畅沟通的良师益友。如果家长朋友们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和张文亮的《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第三、多想办法少指责。遇到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应该认为这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段本该出现的问题。一味地指责孩子的错误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跟孩子一起想办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借助桥梁巧沟通。当孩子逆反,亲子之间沟通不太通畅时,我们也可以借助老师的力量。因为相对来说老师是客观的一方。有时候咱们家长可能比较着急,再加上语气和态度上的表现,会让孩子将家长日常的提醒误解为一种变相施压,所以建议家长可以和老师多沟通,侧面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误会的产生。
11
问:如何做学习计划,感觉孩子的计划也定的挺好,就是总也完不成。
答:首先表扬一下坚持做计划的孩子们,拥有计划的孩子们可以提高对零碎时间的利用率,让学习过程充实高效。
如果计划总完不成,应该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计划安排的太死太满,没有给自己留下灵活调整的空间,一旦有其他重要的事情插进来,整个计划就被打乱了。建议做计划时一定要适当留白,更多对集中大块时间进行合理规划。
第二,有些孩子把生活中的大事小情都列到计划中,这样会冲淡核心任务。所以建议将任务分优先级,对于核心任务使用不同颜色进行标注,必须落实。
第三,缺乏严格落实的自律。既然制定了计划,除非有极特殊情况,否则每天一定要完成任务,今天再晚也是今天,明天再早也是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