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从来不缺乏家庭教育题材的影视作品。曾几何时,我们还在因这些家庭“闹剧”而捧腹,但不知不觉中,自己竟也成了剧中人物。在教育这道难关面前,几乎没有一个家庭能够豁免。
我们不愿意言必称“中国式”,但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却是,有太多的中国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先天不足”。有的,把孩子宠得无法无天;有的,一味以爱之名道德绑架;有的恨不得把整座国家图书馆都塞进孩子脑子里;还有的,因为和伴侣、长辈的教育理念不合而互相伤害,最终恶果也作用在孩子的身上……
老师们是距离孩子最近的观察者之一,对于不同错乱的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他们有着最直接的感受。我们和几位成都老师聊了聊,听他们讲述自己从教以来,见到的支离破碎的中国家庭教育。
从小要求儿子什么都争第一,儿子上初中后说不想上学了
成都某小学班主任余敏见过许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但其中有一位家长让她记忆尤为深刻。
这是一位单身母亲,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学习和成长,她至今都没有再婚。她对儿子给予厚望,在她的观念里,儿子做什么都应该当第一。
“成绩要排第一,座位要坐在第一排,就连写字也要是第一名……但她儿子的字真的写得不太好看。”余敏记得,有一次,母亲看到儿子的作业字迹潦草,就在办公室里当着老师的面,把儿子的作业撕了。
图源视觉中国
余敏回忆,这名学生很“听话”,成绩也不错,是班上稳定的前十名。可“前十”离“第一”还有不小的差距,为了追赶第一名,这位母亲在某机构给儿子报了一个所谓的“数学思维班”,也就是“奥数班”。并且在她强烈要求下,儿子进入了该机构最好的一个班。
可在这里,儿子的成绩骤然变成了最后一名,为此母亲也有些苦恼。余敏劝她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以免“拔苗助长”;可她却认为,是自己的投入还不够,于是又请了一位家教,全方位辅导孩子的学习。
据余敏了解,这名学生毕业后,母亲将他送到成都某民办名校上初中,后来觉得所在班级的平均水平一般,又将他转到另一所民办名校的重点班。
在后来的一次电话中,余敏才得知,来到重点班,儿子就像回到奥数班一样,排到了班上的最后几名,分数也一落千丈。更让人忧虑的是,儿子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和母亲顶嘴,还经常说自己不想上学了。
“有天晚上,这个学生的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她现在很后悔没听我的话。”余敏说。
文静女生回寝室秒变大小姐,称“我妈叫我谁都不要怕”
成都某小学的班主任马莉,在三年前接手了自己的第三个班级。接手前,她听说——这个班有些棘手,班上有好几个“关系户”。
果不其然,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当天,马莉就微信上收到了几条有关教育的文章和书单,正是来自于那几位“关系户”家长。马莉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自己从教近20年,有着正儿八经的师范专业学历,难道还需要向家长学习如何教育,更何况这些家长都不是教育从业者。
马莉把这视为一种“下马威”,同时她也提醒自己,要格外注意言行举止,以免授人以柄。然而,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有多名家长对班长任选一事提出了质疑,事件起因是班长在一次点名中包庇了自己的朋友。对于这件事,马莉的做法是对班长进行批评教育,再给予一次机会;而家长们则要求立即罢免班长。最终,这件事被“闹”到了年级处,马莉迫于压力将班长任选改为全班轮流担任,事件才得以平息。
“(这件事)到底该怎么处理,现在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但问题是,因为这件事,有些家长向孩子传递了一种观念,老师的威信可以随意挑战的。”马莉说。
班上有一位女生,是“关系户”之一,也是马莉最疼的学生之一。马莉听说,她曾在生活老师面前扬言,“我妈叫我谁都不要怕。”
图源视觉中国
女生的成绩很好,是班上前三名,在教室里也很文静,是一名典型的好学生。可据马莉掌握的情况,当这名“好学生”回到宿舍,就立刻变成一副“大小姐”的模样。马莉不止一次听说,女生不遵守宿舍规定,在床上吃东西,经常顶撞生活老师。
有一次,女生又和生活老师发生了冲突。生活老师告诉马莉,她要求女生不要把自己的水壶带上床,女生不听,她便自己伸手去拿。可女生把水壶带子背在肩上,生活老师一拉,可能把女生拉疼了。女生立刻哭了起来,还说“要让妈妈给校领导打电话”。
马莉在第二天接到了女生母亲的电话,刚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便传来连珠炮弹式的质问——“生活老师为什么恐吓我们家孩子,快期末考试了,心理吓出问题怎么办?”马莉说,直到通话结束,这位母亲也没主动问过一句事情的缘由。
虽然校领导从未让马莉对女生给予“特殊关照”,但马莉坦言,她心里已对女生存了三分畏惧。有时,女生犯了错误,马莉不敢直接批评,而是兜个大圈子,或者讲一个故事,皮里阳秋地点一下。
但同时,马莉也表示,女生的成绩很好,而且女生母亲也对女儿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她常听女生母亲说起,她给女儿报了很多补习班,除了语、数、外,还有舞蹈、声乐、主持等。马莉心头嘀咕,除了上补习班,女生的周末可能剩不了太多时间。
当然,并非所有“有关系”的学生,都是让老师头疼的“关系户”。成都某小学班主任彭雪分享了另一个故事,她有一名学生的母亲是当地某部门的领导,但孩子却至今都以为自己的母亲是一位老师。
早在新生入校时,彭雪就听说,有个学生家长是“大官”。从教20多年,彭雪教过不少干部子女,所以一开始她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二年级,彭雪在课堂上让学生讲“我的妈妈”,这名学生举手回答——“我的妈妈是一名老师,但是和学校里的老师不一样,我妈妈是教大人的。”
出于好奇,彭雪在一次家长会后,问了学生的母亲。这位母亲解释道,她之所以在孩子面前谎称自己是老师,是怕女儿的成长被自己的身份所影响,她希望孩子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上长大。
同时,她还拜托彭雪,在孩子面前保守这个秘密。至于未来该如何告诉孩子,这位母亲还没有想好。
除了钱和耳光,父亲还有什么教育方式?
有句话叫,鞋带不能系得太松,也不能太紧。可很多老师却说,他们见到的家长,常常不是对孩子太过纵容,就是太过严厉。
李玲是成都某培训机构的数学老师。她记得,曾有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在认识十分钟后就和自己怼了起来,而当她将这件事告诉孩子母亲时,这位母亲却只顾着玩手机。
李玲回忆,男孩刚走进教室时,脸上就已经写满了不愉快,上课不到十分钟,男孩突然将桌上文具扫落,向她吼道,“我不想上数学课”。李玲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愣了片刻后,她决定拿出老师的威严。双方在沉默中对峙了十多分钟,李玲注意到,男孩从始至终没有红过眼眶,而是一直紧紧咬住自己的下嘴唇。
课间,李玲向男孩母亲告知了课堂上的事情,并询问男孩为何会这样生气。母亲先是略微抬头,随后又将视线转移到手机屏幕上,淡淡地说道,“他不想上数学课,我骗他说是英语课他才来的。”
男孩的英语成绩很好,数学成绩却不理想。在经历了这次“刚正面”后,男孩终于接受了数学课。这时,李玲发现,男孩对二年级的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所以一遇到稍微难点的题就不会做了。李玲将这一情况向男孩母亲反馈,母亲却说:“难的不会,就讲点简单的。”随后又突然问道:“如果以后让孩子出国留学怎么样?”
除了母亲的态度,父亲的教育方式也让李玲感到诧异。在接触一段时间后,李玲发现,男孩貌似对口头夸张和机构提供的虚拟奖励不太“感冒”。一问才得知,原来在家里,父亲都是用现金来奖励他的。李玲记得,有一次,男孩在学校的数学考试中进步了,来机构上课时表现得特别高兴,因为父亲奖励了他200块钱。
对于男孩的家庭情况,李玲不便多问,但直觉告诉她,男孩的高兴或许不只是因为钱。李玲说,她曾见过几次,父亲开车来接送男孩上放学,男孩都非常兴奋。
也有一些父亲不擅长“奖励”,他们严厉起来,常常让孩子感到害怕。
图源视觉中国
宋怡是李玲的同事,也是一名培训机构的数学老师。她有一名学生,上课时总管不住自己,爱搞一些小动作。但他不知道的是,父亲正在教室监控后,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这一次,男孩又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宋怡正打算批评,男孩的父亲却敲开了教室门,要求儿子出来一会儿。大概五分钟后,男孩回到教室,宋怡看见男孩的眼里含着眼泪。后来,她听前台的同事说,这位父亲给了男孩一记耳光。
父亲也一同走进教室,他要求在教室里听课,就坐在男孩的身边。宋怡说,这时的男孩倒是“规规矩矩”了,但也变得“战战兢兢”。她提了一个问题,男孩本打算举手,可手刚伸出一半又缩了回去。最终,宋怡还是抽了他起来回答,回答正确,男孩怯生生地看向一旁的父亲,见父亲对他微笑地点点头,才安心坐下。
学生的家庭问题,是很多机构老师都主动避免谈论的话题。宋怡虽然没有多问,但也曾暗示性地对告诉这位父亲,要多给孩子鼓励。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宋怡见到的第一位“严父”了。她曾听一位学生的母亲讲起,由于孩子喜欢玩游戏,父亲竟生气的将平板从自家高层扔出,所幸没有导致他人受伤。可谁知道,这有没有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呢?
宋怡说,在这个家庭里,主要是母亲在照顾孩子,父亲很少参与,但每每出现就是一副严厉的面孔。这与她理解的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完全相反,在宋怡心目中,理想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共同参与,互帮互助,面对孩子时的性格也应相互补充。父亲在严厉的基础上多一些宽仁,母亲在温柔的基础上多一些威严。
两代人教育理念冲突,孩子到底该听谁的?
事实上,家庭教育的“疑难杂症”,有时不止出现在父母身上,还有两代人之间。
作为一名班主任,罗萍觉得这番话可能不该说,可她确实多次劝说一位学生的父母,让他们从爷爷奶奶那里“夺回”孩子的教育权。
罗萍说的这名学生,在班上显得有些“特殊”,几乎没有同学愿意跟他做朋友,因为他的座位永远是乱糟糟的,身上的衣服也不干净,有时还会散发出异味。据罗萍所知,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这名学生常常生活在爷爷奶奶家,而在爷爷奶奶的观念里,孩子只要吃得好就行了,至于行为习惯,“长到了自然懂”。
孩子的母亲曾告诉罗萍,由于丈夫是家里的“独苗”,孩子更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从小就对他特别宠溺,不仅不教育孩子的行为习惯,还以“长大了自然懂”为由拦着父母的指责。孩子从小就喜欢坐在电视机前面吃饭,这是奶奶给的“特权”,看着孩子吃得衣服上到处是油渍,奶奶还高兴地说,“边看电视边吃饭,吃得多一点。”
图源视觉中国
在经过多次争吵后,这对夫妻终于把孩子接来自己照顾。可过了没几天,由于工作忙,孩子就又被送到爷爷奶奶家了。对此,罗萍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只要看到这孩子穿着脏衣服来上学,就知道他又被爷爷奶奶接走了。”
刘梅是一名培训机构老师,她也常常听到有父母抱怨,他们和爷爷奶奶的教育理念不合,为此还没少闹矛盾。
前不久,刘梅就听一位妈妈聊起过类似的事情。刘梅介绍,在这个家庭中,妈妈认为应该让孩子主动探索,奶奶则希望给孩子无微不至地陪伴,这两种方式看似不对立,可到了现实中却发现处处是矛盾。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奶奶总是在旁边端茶递水,妈妈却觉得奶奶是在打扰孩子。
有一次,孩子做作业时不小心碰掉了一块橡皮。奶奶立刻提醒孩子把橡皮捡起来,妈妈则要求把这道题做完再去捡,随后妈妈和奶奶就吵了起来。孩子坐在位置上,也不知该捡还是不该捡。
在刘梅看来,其实这块橡皮捡不捡都无关紧要,可妈妈和奶奶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却又很严重的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觉得是她让妈妈和奶奶吵起来的,在心理形成愧疚感。
“无论是妈妈和奶奶,还是爸爸和妈妈,或是其他什么关系,都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吵架。比起双方各执一词,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这种情况(当着孩子面吵架)更糟糕。”刘梅说。
注:文中余敏、马莉、彭雪、李玲、宋怡、罗萍、刘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