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本身不存在科学,而是家长在深谙社会规则后制造的“利己科学”,而这样“科学”计划的人生不过是上了一层精美糖纸包装的空壳。」
这两天,有一个新鲜的名词,“科学早恋”,引起了网友的关注与讨论。
微博热搜
“科学早恋”观点
总结一下科学早恋的观点,就是将早恋视为一个经济命题,两方家庭看作两个可评估价值的发展中企业,为避免“企业”价值下降,应提前选择与当下估值相似的“企业”战略重组,保持或提升自身未来市场价值,达到双赢效果。
换句话说,“科学早恋”的逻辑就是在学生时期就按照门当户对、条件匹配的婚恋标准来选择早恋对象,双方家庭共同帮助孩子成长规划,以避免孩子日后婚姻“扶贫”。
科学早恋的观点一经提出,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与点赞。某大V的留言中,就有网友表示想撮合自家孩子和身为博导、硕导的朋友家孩子,以实现科学早恋;
某公众号评论区
也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道,至少同学恋情“知根知底”、“靠谱”;
网友评论
还有网友将985的学历价值直接与婚恋价值挂钩,认为孩子的学历认证在就业上不如在婚恋市场上“值得一说”,不如恋爱就赢在起跑线上。
网友评论
但,仅从外在价值尺度来衡量早恋,真的就是科学吗?
从拒绝到接受:“科学早恋”的代际变化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对于早恋的态度一直是谈及色变,直至今天,“早恋”一词在许多人眼中也带有负面色彩。
过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家庭在物质条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因而高考成为家长眼中社会阶层的重要上升通道,而由于青春期的情感充满着不稳定性,早恋成为家长眼中影响学习和高考的劲敌之一。
在大部分的校园环境中,早恋总是与“不务正业”挂钩,一旦被发现早恋,轻则通报批评,重则处分记过。在国产青春剧《青春派》中,“学霸”钱三一的妈妈发现儿子有早恋的苗头,立马去学校找老师,并对儿子疑似早恋对象一顿羞辱,将早恋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可以说,在这一代,全面拒绝早恋就是对待早恋的“科学”。
《少年派》剧照
而随着过去被掐断“早恋”苗头的一代在教育竞赛胜出,并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科学早恋”的内涵从全面否定转向了“有选择”的计划性早恋。
根据网友投稿来看,“科学早恋”一词最初诞生在海淀妈妈的讨论中。海淀妈妈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一直以来以“鸡娃有方”闻名北京。
在海淀妈妈的教育下,孩子个个都是“时间管理大师”,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开始,每一个放学的晚上,每一个周末都被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爱好班安排的满满当当,海淀也成了“牛校”“牛娃”的代名词。
鸡肉卷vs“鸡内卷”
从这个背景来看,所谓科学早恋,拥有一定的限定条件:拥有一定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的家庭,为保证下一代能够维持或超越现有的社会资源,将学生时期的恋爱放入婚恋相亲市场的语境,基于细化的条件数据对早恋对象精准画像,以确保对象处于同一知识教育水准和相似的家庭环境下,从而规避未来子女婚恋可能带来的“损害”风险。
但不论是全盘否定的“早恋科学”,还是选择性接受的“科学早恋”,本质上都是从功利的视角从婚姻的结局出发来看待“早恋”这事儿划不划算,而非从情感本位出发。
早前一辈拒绝早恋,是因为大家在同一起跑线,早恋无法为未来人生的物质条件增加砝码;而对于现在的计划性早恋,虽然大家也都处在了同一起跑线,但这个起跑线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水平作为保障,将不在这个条件圈层的选手甩在后面,恰恰成为了良好的分水线。
《少年派》剧照
从本质上来说,早恋出自青春期自然的情感冲动,是青少年成长阶段满足自身情感需要的行为活动,这种情感冲动的萌芽大多出于情感和生理的本能,而不是出于结婚为目的的考虑,从这个层面来讲,早恋不能用经济命题来简单概括。
《怦然心动》中的朱莉在见到男主人公小布的第一天,便怦然心动,之后朱莉对小布爱意的表达也只是完全遵从于内心雀跃的情感本能,而不带有目的性的色彩。
《怦然心动》剧照
而从价值本位来看,青春期的恋情存在着较大的不稳定性,计划性早恋不论是从婚姻的出发点来看,还是从早恋过程中对自身孩子和对方孩子的培养投资来看,大多都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高回报率,成功走向强强结合的婚姻结局。
因此,计划性早恋不论从情感本位还是价值本位来说都只是一种伪科学。
内卷化早恋:家长观照下的计划婚恋
有位网友感慨:“现在高中生的恋爱都这么卷了。”
网友评论
现代人真的很拼,上学内卷,工作内卷,相亲内卷,在内卷的漩涡中只能“你卷我更卷”;现代人的家长更拼,职业道路要为孩子提前规划好,学业KPI要提前设计好,现在为了孩子获得体面的婚姻生活和生活水平,恋爱也要从中学就提前规划好。
只是人生不是用分数衡量的答卷,答对每一道题就能获得满分。事实上,所谓科学早恋不过成人化语境的“拔苗助长”,家长从条件适配的婚恋结果出发对孩子的人生进行反向推导与介入,冠以“科学”的美称规避风险,让孩子在婚恋的赛跑上更快一步。在父母的观照下,恋爱是孩子人生竞升进程的输入指标,得到良好的婚姻是预期的输出结果,早恋成为一项可以利己的科学投资。
但换个角度理解,这难道不就是一种“包办婚姻”的现代写照?准亲家可以“名正言顺的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心意教育孩子”,隐约还带有点现代版童养媳、童养婿的意思。较为讽刺的是,先辈为了实现婚姻自由耗费无数努力,一个“科学早恋”又让婚恋自由的思想一朝重回过去。
“当我问妈妈不结婚可以吗”微博话题
前段时间微博上有个话题火了,“当我问妈妈不结婚可以吗”,文中的妈妈说“只要外头烟花四起,街坊邻居饭香四溢,大街上一家四口牵手而行,你看到不哭就行”,但微博的许多“孩子们”反应却不如“妈妈”所想,认为婚姻也照样会让人“忍不住哭”。
网友评论
“科学早恋”是处于家长观照下的“科学“”,但孩子的人生并非家长的附属点缀,被提前计划好的人生未必是孩子所愿,更何况爱情这种自然的情感冲动的出现与消逝更是难以被计划。以功利化的婚姻观来看待早恋问题,让孩子一方净土失去了原有的纯粹。
另一方面值得探讨的是,不管是反对早恋还是科学早恋,家长是否有权利介入孩子的私人情感领域?处于父母监护下的孩子也同样拥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对孩子情感权利的剥夺或是控制也是对孩子个人权利的侵犯。
黄磊在谈到对女儿若是早恋的看法时曾说:“恋爱就是恋爱,青春期懵懵懂懂、情窦初开,这是美好的,为什么叫早恋,这词本身就很混蛋。这本身就是人最天然的东西,你应将它往更好的健康方向引导。”
黄磊采访
早恋本身不存在科学,而是家长在深谙社会规则后用功利的视角人为制造的“利己科学”,但若是连处于校园中相对纯粹的情感都要以所谓科学的眼光来衡量,这样“科学”计划的人生不过是上了一层精美糖纸包装的空壳。
网友评论
有评论说“读书时不许早恋,一毕业立刻让你结婚,像还没学艺就出师”,现在则是从读书时就开始为结婚做打算,开启了另一轮婚姻应试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设定的目标和达成目标所要的标准,而孩子对于爱的认知,对爱的感受力却得不到重视,而这恰好是爱情和婚姻的本心所在。
对待早恋,没有科学的方法论,比起带有主观目的的拒绝或接受,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同样的尊重和健康的引导,教会其拥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能够建立起健康情感联系的能力。
生活不是单纯的经济命题,婚恋的体验也不是物质条件简单的相加,如果连人类的情感都要以“科学”的目光计划好高回报率的结局,那么人生中所见的风景就太狭窄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