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研究的出现,是对封闭的知识系统与单一的学科方法较难解决复杂的社会与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随着人们认识与实践的不断推进,科研领域走过了从单一学科(disciplinarity)、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ity)、交叉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到跨领域(transdisciplinarity)研究的发展历程。在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回顾跨领域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并展望其未来前景,对推动我国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跨领域研究的历史
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RI)与法国教育部在巴黎合作举办了全球第一次关于大学跨领域合作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多学科”和“交叉学科”在现代大学中的作用。由于缺乏明确的术语来区分大学的体制结构及所提供的课程,从而对为不同学科建立一套共同的体系提出了要求,这是专家学者们讨论跨学科互动的一个原因。此次会议围绕跨领域概念定义的讨论,为未来跨领域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1980年,交叉学科研究国际联合会(IASIR)成立,标志着跨领域研究的正规化。1987年,跨领域研究国际中心(ICTR)在第一届跨领域研究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跨学科领域研究宪章》。
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及产业的快速变动,尤其是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混合性工作(hybrid jobs)正在快速成长。不同专业领域的界线逐渐模糊,结合多项领域专长的知识蓬勃兴起,社会对具备高度创新能力、知识面广泛的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一系列围绕通过科学、技术和社会多领域共同解决社会许多复杂性问题的实践渐次推进。其中,真正的跨领域研究需要具有跨领域的开放思维的人才供给,这让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在全球逐步受到重视。2000年,作为国际跨领域学习与研究共享智慧平台的国际跨领域高级研究院(ATLAS)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建立,其致力于促进跨领域研究与教育的全球合作。目前,现代跨领域发展主要围绕“科学的跨领域研究”和“教育的跨领域改革”两个方向推进。
科学的跨领域研究
科学的跨领域研究,是指学科知识在特定的跨领域研究中被综合运用的一种研究方式与倾向,能够促进科学研究中跨学科相互作用的发展。如今,将知识创造视为不同领域共同产物的讨论,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使得“跨领域”成为一个服务于不同对象的时髦术语。尽管如此,科学的跨领域研究的含义还没有得到较好理解。综合现有相关文献分析来看,科学的跨领域研究专注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依赖各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识,通过科学与实践之间的沟通,进行跨领域的合作参与以及跨领域知识的整合。当前,科学的跨领域研究日益成为国际上跨领域理论和方法论关注的重点议题。
首先,在探索周围世界的过程中,跨领域是对世界知识进行整合和概括的高级形式,是一种扩大人类的科学世界观与视野的方法,有助于人类看到并描述世界的多样性。跨领域涉及的研究范畴十分广泛,其英文单词的前缀“trans”被解释为跨越科研人员与非学术人员之间的界限,便于对任何特定的观点起“保护”作用,并且不干扰对单个科学学科的了解。
其次,跨领域研究以行动为导向,面对现实世界中复杂宏大的可持续性问题,共享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模型,产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的新知识。长期致力于研究跨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学者克莱因(Morris Klein)将跨学科研究定义为一种新型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涉及社会和科学不同部分之间的共同合作,以应对社会的复杂挑战。
最后,跨领域研究的核心是科学与实践之间的社会沟通与人际交互,强调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协商与共同发展,以寻求形成一种充满发展活力与友善的社会关系。这不仅需要科学范畴内部的理论和方法深度交融共建,更包括其他社会群体的视角和观点,以丰富科学研究的过程,产生更高质量的结果。正如哲学家莫兰(Edgar Moran)定义科学的跨领域一样,凸显的是“多个领域间任何形式的对话与互动”的社会性特征。
教育的跨领域改革
科学的跨领域研究,有助于完成跨学科互动和学科整合潜力的转化。而教育的跨领域改革,是指制定跨领域教育的国际标准,通过课程与教学的制度改进,培养教育各个层次学生尤其是高等教育不同专业学科学生的跨领域品质与能力。过去社会倡导的高等教育往往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直到1998年才开始具体讨论在高等教育中进行跨领域教育的问题。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跨领域教育强调为一种方法,指在现实世界的问题或主题的背景下,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意义建构与组织教学和学习的课程整合方法。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未来将是全球跨领域合作的时代。知识经济的现代化对人的能力要求,已超越传统学科技能而迅速转到跨领域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跨领域教育已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具备跨领域与不同专长的人才。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外,强调以接纳和开放的态度开展跨学科的融合,能够从系统的角度完成整合解决方案的创新。
近年来,教育的跨领域议题被广泛讨论并在实践中推进改革。在欧美国家,主要的策略是协助学生进行学分式的跨领域学习,改革学科标准分类,鼓励学生参与跨领域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整合学习项目”,从心理学、神经科学、经济学、工程学、公共政策等领域整合各式研究,并与该校的网络在线学习和远程开放教育计划合作,寻找对不同学生和主题最好的教育方式与理论,并改进各层级的教育与教学。在芬兰,新课纲强调跨领域学习的重要性,开展突破单一领域或科目框架的课程设计,促成跨领域的教材设计,协助学生从事跨领域的项目学习,使其具备迎接世界挑战的横向能力。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则不仅培养学生进行跨领域学习的能力,而且要求其掌握创新工具以应对社会最迫切的挑战。关于培养跨领域人才的方式,欧洲及美国还重点通过和业界合作开展跨域课程,招募跨领域教师,邀请律师、企业家和工程师等参与讨论、开发新产品或创业,推进教育的跨界合作。比如,比利时鲁汶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凸显了跨领域研究的特征,要求人工智能领域研究人员超越自己的学科范围,采取跨领域研究方法,不仅要技术精进,还要面对道德、哲学与法律等方面的挑战。
跨领域研究与教育的未来前景
近年来,为确保科学研究对解决现实问题产生实际贡献,不少机构将跨领域设置为国家或地区部门机构提供科研经费资助的必要标准。比如,德国可持续发展研究平台、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都实施了促进跨学科研究与教育的奖励计划,支持研究复杂的跨领域科学问题。
同时,如今世界高等教育也在致力于通过跨领域的学位制度变革,提供与非大学实体合作开展跨学科的课程、评估和学习,通过进行结构化的变化以促进和适应跨领域研究与教育,旨在培养毕业生具备以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一些大学通过开展跨领域研究的方式,成功完成了多项具有挑战性的复杂工作并逐步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这些改革成效逐步引起社会关注并令人鼓舞。
但是,跨领域的概念以及方法要真正实现令人信服的探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尽管当前学术界相当重视跨领域研究,但即使是世界上以课程革新著名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很难满足其要求。目前,在大学主修科目的安排上,仍以经过严格分类的系所为单位来规划。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社会各领域的知识生产急剧加速,传统的高等教育知识学科与专业体系受到很大挑战。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将增设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这可以看作我国对以传统学科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形式提出的改革方向。
面向未来,高等教育机构应重点在支持及引导跨领域研究和教育,培育青少年的跨领域学习与研究能力,并提倡跨领域研究的文化与环境方面发挥领导力,以应对新时代提出的严峻挑战。在具体推进跨领域科学研究过程中,跨领域合作团队的沟通效能、跨领域合作的专业认同、跨领域专业者合作效能的培养等,也是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有关部门需要投入更多经费,并建立促进跨领域科学研究与教育的评价机制。对社会而言,跨领域研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会影响到高等教育中单一学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跨领域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社会对跨领域人才培养转型的信息、组织与物质的支持,将有助于解决未来跨领域研究与教育面临的多方面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编辑:黄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