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早教机构管理有一个极其恶心的逻辑,就是资金砸硬件,人力成本还不如养狗。
普通待遇低,降低门槛就行了。但是如果待遇太低,高危人群就会留在幼教岗位上。这个世界上,怀着仁心去做幼师的不多,用心不良的人却多。
如果选择教育市场化,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可以随便翻翻红黄蓝的招聘,在一个二线城市,月薪4000。
如果是朝九晚五在办公室打字,月薪四千不难受;但如果你想天天盯着十几个半大的小孩,月薪四千加包住宿只是一个苦工,而且比工厂生产线上的那种还辛苦。生产线的动作是规定的,孩子的动作挑战你的想象力;生产线最多是慢慢交工。孩子出事,你就麻烦大了。
身体累,心更累。所以很多幼儿园的招生门槛极低,基本没有学历和专业限制,红黄蓝对0基础纯新手的幼儿园相关培训,其实也就20天。
对了,你注意到招聘信息里的联系公司了吗?那个公司不是红黄蓝的。红、黄、蓝是特许经营体系,可以招商的。
红白蓝招商真正的作用其实是吸引投资,砸够广告费推出主校品牌后,付个初装费买下这个品牌,让他们回去忽悠当地人:北上广深一个超级厉害的幼儿园来我们分校了!
扯淡,其实是当地的老幼儿园。装修了,换了门牌号,制服,教材,顶多是产品的外包装盒子换了。
这种方法并非没有优点。其实餐饮行业这一套就是“明星餐厅”。明星喜欢开餐厅,但你觉得他们真的会吃吗?这些餐饮供应链企业设计一切,从视觉元素店面装修到食品设计和食品供应链物流,再到找到有完整解决方案的明星;
明星说“我开了家餐厅”,然后主力店做了个火点,话题做了更多点,然后开始招商加盟;
一般来说,明星在加盟费中占很大一部分,在日常收入中占很小一部分。交了初装费的商家,有权使用这个开店方案,但要支付租赁店铺、装修、租用、购买食材等费用。商家用于开店、采购食材的钱,是餐饮供应链企业的大利润。
在这样的循环中,完成了粉丝和商家的闭环收割。这种玩法在餐饮业还是可以玩的,但在教育行业真的不行。原因很简单:教育行业达不到餐饮业的标准产量。
你可以开一家不同牌子的餐厅,因为至少是同一个餐饮供应链在供应食材(但大部分都是预制菜品或者火锅食材),偏差值不会太离谱。
教育行业怎么做?红黄蓝可以批量输出能力相近的幼师吗?不行,红黄蓝只能去当地劳务公司抓男青年。教育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核心是教师,这个核心的质量是无法保证的。怎么才能达到出口标准?
没有标准的产能,红黄蓝卖什么?只是卖个标志,让当地双职工的中产小家庭父母买个心理安慰剂?
至于高频事故,那是肯定的。没有严格管理和外部监督的老师,会堕落成封建监狱长那样的精神角色,因为他们独自面对孩子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这不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教育市场化的痛。
然而日后随着出生率下降的加剧,资本可能会开始考虑退出教育市场。然而没有新钱的涌入和配套的司法改革来制约,这种坏事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