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11岁就考上中科大的那个神童,最终的结局如何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北宋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文中讲述了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不学习最终沦落得“泯然众人”的故事。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位备受重视、11岁便被中科大录取的神童,他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初露锋芒,前途光明

谢彦波出生于湖南,父亲是一位大学教师。然而幼年时的谢彦波却并没有较早地展露出他的天赋,而是显得木讷笨拙,甚至到六岁时,还不能够熟练地与人交谈,只能用“彦波要吃饭”“彦波要喝水”这样简单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他的母亲看来,这孩子全然没有继承其父的智慧,完全是个“榆木疙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语言表达上的缺失,并没有影响谢彦波的成长。相反,他的智力发育已远超出一般孩童的水平。在他上二年级时,就已经能够理解五年级的数学题了。

幸运的是,他的父亲注意到了他的非凡之处,并且用心对他加以指导。在身为物理教师的父亲的帮助和培养下,他在四年级时学完了初高中的理科知识,到五年级时已开始钻研大学的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当同龄人还在对着乘法口诀表焦头烂额时,他已经在写满习题的书本上同牛顿、莱布尼茨厮杀了。

如果说父亲的指导、个人的天赋造就了他的不凡,那么教育方针的支持更是向他呈现了一条通向光明未来的康庄大道。

1978年,我国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少年班,旨在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

酒香不怕巷子深。谢彦波 “神童”之誉不胫而走,中科大派专人来对他进行面试,结果发现他的数学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其他各门功课也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于是当时年仅11岁的少年谢彦波幸运地成为少年班的一员,进入了众多青年人都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从偏远城市远道而来的青涩少年,步入了学术气氛浓厚的理想殿堂。在这里,谢彦波开启了他新一阶段的求学之路。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谢彦波便完成了大学的全部课程,提前毕业,并进入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师从于渌院士,开始硕士阶段的学习。三年后,十八岁的谢彦波师从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

十八岁的青春年华,对于许多人来说,正是读完高中,即将进入大学的年纪,而谢彦波却早已走完了这一段路程,颇有几分“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意味。他的未来充满着无限可能,他将有机会拥抱美好的明天。

然而,命运的眷顾总是有限的。随后,他选择了出国留学,而他的好运,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

十年求索,碌碌无为

在国内读博期间,由于没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拿不到博士学位,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留学海外,只身一人来到大洋彼岸的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教授。

作为初出茅庐的新人,能够接受业内大名鼎鼎的巨擘指导,是众多同门求之不得的幸事。然而谢彦波却不以为意,他一心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甚至公然反对导师的理论,两人之间产生了难以化解的矛盾。

这样的僵持,持续了整整十年。最终,谢彦波未能打动坚持个人理论的导师,而他想要的博士学位,也付之东流。当他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大好的青春也在岁月的蹉跎中一去不复返。

这时,昔日栽培他的中科大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回到国内,以硕士身份在中科大物理系任职到现在。

至此,他的远大前程皆成为梦幻泡影。众望所归的“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成为碌碌无为的上班族。在藏龙卧虎的中科大,他再也没有了曾经的锋芒。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神童没落,原因探寻

谢彦波的经历,不免令人叹惋。与方仲永比起来,谢彦波要幸运太多。他生在新时代,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一路顺风顺水,未来可期。然而即使如此,他最终还是没能达成众人所期望的目标,神童沦为庸人。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他如今的局面?

一方面,在于当时教育体制与教学方式的问题。在中科大接受学习期间,谢彦波只有十多岁,正是孩子爱跑、爱跳的时机。然而较大的学习压力压抑了孩子的天性,学校急于培养顶尖的学术人才,因此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儿童个性的培养,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学术理论知识的获得,是以牺牲儿童该有的闲暇时光为代价。迷失在书山题海中的孩子,渐渐失去了质朴的童心与单纯的快乐。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谢彦波综合素质的缺失和人际交往的障碍,从而间接造成了谢彦波与导师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一方面,则在于其本人的心理和性格缺陷。“神童”的光环既是荣耀,也是枷锁。远超常人的智力,给了他自负的资本。作为备受关注的“天之骄子”,他富有傲气,总是忌讳地指出他人的缺点,批评导师的理论,不懂得灵活变通。

这种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直接影响了师生关系,伴随而来的便是学业的失败。同时,由于进校时年龄小,社交能力差, 不能很好地和他人相处, 致使人际关系不和谐。

背井离乡,又使其失去了父母的呵护,而心理上缺少关爱的儿童, 往往会养成孤僻的习性,这进一步导致交往障碍。而人际关系的失败, 又加剧了他的心理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总的来说,内外因相辅相成,共同导致了谢彦波的平凡结局。谢彦波最终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虽算不上悲剧,但也或多或少地令人遗憾。

事实上,他的经历并非独一无二,当初和他一起进入少年班的另外两位“神童”谢彥波、干政也有着和他类似的命运——最终,宁铂出家为僧,干政则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他们的经历也再次揭示,“神童”的培养需要儿童的遵循身心发展规律,一味地追求速成,最终结果只能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