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越来越接地气了!对于某些学校在课间只允许孩子们上厕所、喝水,不让下楼、不让跑、不让闹,不让去操场的现象,新华社在4月14日作出一句话评价:这样的“文明休息”真野蛮。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文明休息四个字上面带着引号,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学校冠冕堂皇的借口。在对外宣传的时候,他们把这样的课间休息方式包装成了文明之举。这光鲜的包装之后,其实是恐惧之心。下面我就分忆往昔、看今朝、思深意、多感慨四部分来聊聊这件事。
一、忆往昔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课间是我最向往的时间段。一节课40分钟,集中精力不走神是非常疲劳的。能到院子里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跟小伙伴们嬉戏打闹,舒展一下筋骨,是绝佳的调剂良药。
那个时候,我们在上课之前急急匆匆赶回教室,对下一节课,我们是期待的。那个时候,我们跟朋友一起玩儿我们喜欢的游戏,同学们之前的感情,就是这么变得牢固起来。那个时候。我们背着老师说老师的坏话,给别人讲我们前一天放学后的经历,日子不知不觉过去,我们也长大了。
二、看今朝
现如今的很多中小学,不仅仅把上课时间严加管控,下课也要把孩子们圈禁起来。都知道孩子们在课堂的紧张过后需要放松,都知道静止不动对孩子的发育不利,都知道看看远方有利于孩子们的视力健康,都知道自由的社交是孩子们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校长不懂吗?老师不懂吗?他们当然懂。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把孩子圈禁起来?因为他们害怕呀。他们害怕谁。有人说是害怕蛮不讲理的家长,有人说是害怕出现安全事故,有人说是害怕孩子们闯祸,有人说是害怕承担责任。要我说,他们是害怕这个社会。
三、思深意
为什么说是害怕这个社会呢?看起来问题出在孩子们下课嬉戏打闹,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事故,少部分家长就会上门闹腾,要求学校用金钱解决。教育管理部门追责,板子打到学校和老师身上。长此以往,你说他们怕不怕?但这其实并不是根本的原因。
细究起来,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是大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记得扶起摔跤老太太,却被老太太讹诈的男男女女们吗?还记得不爱学习,只懂得用简单粗暴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老师们吗?还记得仇视老师,凡事要跟老师对着干的熊家长们吗?还记得一旦出现问题,就把老师推在前面顶缸的处理方式吗?这些都是教育问题吗?不,它们都是社会问题。
四、多感慨
鼓励孩子们在课间自由交往,能锻炼他们跟社会打交道的能力,疏解压力、强韧心理;鼓励孩子们在课前自由交往,能让他们舒筋壮骨、强身健体,在未来挺起祖国的脊梁;鼓励孩子们在课间自由交往,能体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学习节奏,对成绩有百利而无一害。
要实现这一切,就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身为家长,我们别给学校太大的压力,孩子们之间磕磕碰碰的事儿,别动不动就跑到学校兴师问罪。学校和老师做好安全保障,把问题想到前面,尽最大的力量保护孩子们安全,同时做好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别动不动就把学校和老师拎出来打板子,解决问题咱们得互谅互信。全社会对学校和老师都多一点儿宽容,别把他们逼到墙角里,让他们瑟缩着不敢轻举妄动。
以上这些都做到了,我相信“圈养”变“放养”就能实现,“圈养”如果不能变成“放养”,那“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忆往昔、看今朝、思深意、多感慨。对学校“圈养”学生,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你就像风一样经过这里,愿你停留的片刻温暖舒心。原创不易,点个关注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