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读者知道,原来跟我们住同一个house的公公婆婆,去年搬走了,还搬得特别远,开车过去得5小时。加上这一年多来疫情肆虐,我们一年只见了3次面,圣诞节都没去看他们,我心里挺愧疚的。
所以4月复活节假期的时候,我们一家驱车去了公婆家。想说车程5个小时不要浪费了嘛,我就在车上写起了我生二胎的经历。
结果一路上,不是然然要吃奶要抱,就是悠悠要上厕所要喝水吃东西。我夹在两个娃中间,写文章的同时还要服侍她们,时不时还得给开车的马克思递个东西吃,不出意外,文章自然是没写完
。
到了婆婆家吃完晚饭,婆婆带悠悠去院子里浇水去了。看到马克思拿出电脑坐在餐桌前吭哧吭哧不知道在忙啥,我也跟着把电脑拿出来了。
我才刚打几行字呢,坐在一旁本来在和我们聊天的公公愤愤地说:“你们俩都搞电脑,那我也去把电脑拿来!”
没过一会儿,婆婆进屋看到我们三一人一台电脑坐在餐桌前,一言不发地直直盯着屏幕,不满地问:
“你们怎么一来就都搬出电脑来?到底是来玩,还是来搞电脑的?”
“呃,我有篇文章今晚必须写完,写完我就把电脑收起来!” 我忙不迭时地解释,希望能换来婆婆的理解。
马克思也说他有紧急的事要在电脑上处理...
没想到,我婆婆发话说:“你们要工作可以,但是不能在我这里工作,你们住到隔壁的房子去吧,在那里你们想干嘛干嘛,我管不着。” 隔壁是马克思妹妹的房子,婆婆和她女儿是相隔不过百米的邻居。妹妹这几天刚好不在家。
我本来还想打下圆场,马克思倒是一口爽快地答应下来,一点也不觉得愧对父母,只留下悠悠住在奶奶家。
过节的第一天,婆婆邀请我们过去一起吃早餐,她准备了丰盛了早餐,餐桌经过一番用心的布置,美好精致。
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围坐在一起用餐聊天,还收到了悠悠送给我们的神秘礼物。饭毕悠悠去花园里找复活节兔子藏的彩蛋,这是德国儿童过复活节的传统项目,跟对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一样充满期待,一天下来非常充实。
第二天起床,看着马克思又抱着电脑漫不经心地坐在躺椅上,我着急地问:
“你怎么还不换衣服?今天不去爷爷奶奶家一起吃早餐?”
“今天不去,我们自己做自己的。”
好吧,虽然和我想象的天伦之乐不一样,不过也不算太惊讶,毕竟不可能指望婆婆天天给我们做早餐。
搞笑的是妹妹家没有苹果了,复活节商店又都关门,马克思还步行去他父母家拿了几个苹果回来做早餐
吃完早餐,我又催马克思换衣服一起过去。
这家伙居然来一句:“为什么要过去?待在这不香吗?要多自由有多自由,要去你自己去。”
我们大老远开车5个小时过来,不就是为了多陪陪两位老人吗?如果我们一直待在妹妹的房子里,那和待在我们自己家有什么区别?
马克思不以为然,抱着电脑看起了电影,说他跟两老已经电话沟通好了,下午5点再过去帮忙做晚饭...
既然这样,我也放任自己放松了起来。。。好不容易悠悠不在呢,抓住机会享受一会儿清净时光。
晚上我们在公婆家一起吃完晚饭,喝了咖啡,玩了一会儿桌游,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我中途离开餐桌在沙发角落给然然喂奶,本打算喂完奶再回到餐桌,没想到婆婆开始收拾厨房,马克思也穿上了外套。
我惊讶地问:“我们现在就要走了吗?”
公公被我这一问,尴尬得无语凝噎。
我一看表,9点钟了,确实不早了。陪伴时间太短,我感到愧对了公婆,朝着在厨房忙活的婆婆喊:“妈,我们明天吃过早饭就过来!”
本以为听到这句话的公婆会开心呢,万万没料到我公公开玩笑说:“你这句话是威胁嘛?”
哈哈哈哈,我脑补了一下画面,公公这脑回路确实和我不太一样啊。我这才领悟到,原来两位老人并没有那么需要我们的陪伴啊!至少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需要。
我每次和我妈视频,她都抱怨我不在身边陪她,让我误以为每个老人都希望天天有子女陪,最好能和子女一起住一起吃。
咱们不是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吗?为此我一直对自己的远嫁充满了负罪感。
我无意识地把这种思想代入到我公婆身上,想着现在我们相距500公里,一年也见不了几次,怀着愧疚的心态我希望尽量多陪伴他们一些,却没曾想到他们根本就不稀罕啊。。。
婆婆还说了,来玩可以,但是在她的房子里不能看手机和电脑,如果到了她家还一直看手机,那就不要来了。。。
最后一个晚上,饭后我们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看了一会儿公公起身想去楼上跑步机上锻炼,婆婆建议公公留下,“客人”还在这坐着呢,主人怎么能离开?
对,我和马克思在公婆眼里都是客人。
我也补充道:“今晚是最后一个晚上了,明天我们就要回去了,不多坐一会儿?”
黑色幽默的公公又问我:“最后是指哪个最后?”
他们5月份要来科隆打新冠疫苗,所以公公的言外之意是,这算哪门子最后嘛,他似乎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为这短暂的离别感到忧伤。
公婆的态度和我国内父母相差实在太大,我抱着求知的态度忍不住问道:“你们不想和自己的子女多待一会儿吗?中国父母巴不得能和子女在一起呢。”
我婆婆听了一脸不解:“我好不容易把三个子女养大,孩子们搬出去我很开心,我终于可以休息和清净了。”
马克思觉得中国父母喜欢和子女住一起帮忙带孙辈,是因为老一辈人年轻时错过了和自己孩子的相处时光,所以等退休有时间了,就希望能多和儿孙在一起,弥补年轻时没有陪够孩子的遗憾。
我公公觉得也不一定是中国老人就喜欢和子女住,也许一起住只是一个更加经济的选择,省钱又能解放年轻父母出去工作。
而在我看来,他们不需要我们陪伴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可以彼此陪伴。对我公婆来说,他们对彼此的依赖远比对子女多,婚姻幸福给了他们极大的满足感。
看着一家人在一起如此理性地讨论这个话题,我想我对没能时常陪伴公婆而产生的自责、内疚心理都显得有些多余了...
看来是我更需要他们的陪伴,而不是他们需要我
话说自从婆婆搬出去后,应该是我想念他们更多一点。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觉得我公婆很冷淡,倒也并非如此。
婆婆喜欢自己做果酱,在果园里买了新鲜水果做果酱,都会惦记着我们给我们寄一大箱。也会时不时给然然和悠悠做衣服织围巾寄给我们。
悠悠住在奶奶家的日子,奶奶每天都很用心地陪伴她。最后回家的路上,悠悠因为舍不得奶奶,哭成了泪人儿,不断地问我们爷爷奶奶为什么要搬去那么远的城市...
他们和三个子女几乎每天都会通电话,一讲就是半个小时,经常边吃饭边煲电话粥,什么都聊,没有禁忌话题。
有一次到了吃晚饭时间,小女儿还没打电话来,我婆婆还嘀咕:“怎么今天Nina还没打电话过来?是不是下班晚了?” 我心想,成年子女不天天打电话不是很正常么?
可即便保持着如此亲密频繁的沟通,相隔也不过200公里,他们和小女儿一年也就只见两三面,每次最多待一两个晚上就走。
为了养老,去年他们搬到大女儿家旁边做邻居,但仍然每天分开开火。需要帮忙或者送东西的时候就窜下门,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各过各的。
心理上再亲密,行为上也相敬如宾。
德国人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家,父母家就不再是自己的家,回父母家也不叫回家,而是去父母家做客。
是客人当然就要讲客气讲礼貌啦,不能想干嘛就干嘛放飞自我。
要尊重主人的家规,主人做饭给我们吃,亲儿子也得说谢谢;住了主人的房子,走的时候必须打扫干净物归原位。
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这没什么尴尬的。一家人爱归爱,界限还是要有的。
这次过节最大的收获,就是公婆这种界限感大大减轻了我无法陪伴他们的负罪感!原来,只是我这个中国媳妇想多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