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富贵、贫穷;健康、疾病;聪慧、愚钝,生活都远不如小说那般脉络清晰,求仁得仁只是生活的馈赠,而不是应尽的义务。很多人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能乐观积极地活着,比如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而有些人则因为心里的落差、现实的压力,而选择了逃避。眼睛一闭、两腿一蹬的逃避,或许能逃得过一时,却未可知在幽冥之界,等待你的是否会是解脱?蒋国兵就是这样一位“义无反顾”地选择逃避的男人。
曾经的他,是高考状元、是美国和加拿大顶尖学府核物理学与化学学科的双料博士、是清华大学的副教授;曾经的他,是那么的神采奕奕、自信从容;然而,谁也想象不到,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在2006年7月21日,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没有遗书、也没有任何征兆,妻子口中可依靠的男人,朋友眼中负责人的老友。就这样冰冷地躺在了DON MILLS的高架桥下,实在令人唏嘘。那时的他,大概从没想过,失去丈夫的卢彩蓉,和失去父亲的两个孩子,将来应该何去何从。
1977年冬天,570万中国考生,聚集在关闭了10余年的高考考场。他们一边等待着入场,一边端着复习资料,一刻也不愿浪费地记忆着。人群中,一个眸子清澈、皮肤黝黑的少年,向着考生们投放出羡慕目光的男孩,叫蒋国兵。
1962年出生的他,当年只有15岁。听闻恢复高考,家境贫寒的蒋国兵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那年的他,年龄还太小,还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冬日的冷风,吹乱了他的发,却在蒋国兵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那一刻,他的拳头攥得紧紧作响,下定决心要考上大学。于是,他回到了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的家。一边帮父母做农活,一边刻苦读书。
当时的蒋国兵,在村里人的眼里,既是“别人家的小孩”,也是“全村人的希望”。从小在鼓励与表扬中长大的蒋国兵,最终不负众望,在1979年的高考中,一考成名,作为湖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直接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
清华大学的物理系,是高手云集的地方。虽然蒋国兵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但从农村来到大城市,面对精英般的对手们,家里人还是会忍不住担心,自尊心强的蒋国兵,会因为“不如人”,而产生心理落差。
直到蒋国兵拿下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家人们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了下来。蒋国兵是遇强则强的性格,在清华这种高手如云的地方、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他没有迷失自己,而是时刻谨记自己的目标,努力钻研,这才独占鳌头,拿下了研究生的名额。
蒋国兵的纯朴与刻苦,深得老师们的喜爱。那时,老师们看蒋国兵,还是踏实肯干、不受外界诱惑的人。所以,非常注重培养他这个物理人才。
蒋国兵留校任教后,想要出国深造。很快地,他便争取到了公费名额,去到了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物理,并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都说外国的月亮,也没有那么圆。从中国出发去美国之前,蒋国兵满心壮志,准备学有所成,回来报效国家。那时的他,内心还是很坚定的,对清华、对中国还是很感激的。
然而,当飞机落地,他踏足美国境地的那一刻,蒋国兵的心就乱了。
9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人眼里遍地都是“黄金”,正如《北京人在纽约》里演的一样,人们带着华丽的梦想,醉身于华灯迷彩之下,渴望在这里发家致富。
蒋国兵也是一样,在美国读博的过程中,他被美国的独栋别墅吸引、被“朋友圈”优质的生活迷惑。那一刻,他与妻子都产生了心理落差。思忖着国内微薄的工资、简约的生活,蒋国兵蹙眉紧锁、长吁了一口气。
时间如流沙般,不容挂碍地流逝着。转眼间,蒋国兵在美国读完了博士,并取得了博士学位。2000年,将近不惑之年的蒋国兵,回到了清华大学,并被提拔成了副教授。
然而,他却并不开心。因为如同“天堂”般的美国,已经动摇了他的淳朴之心。见过别墅、汽车、奢侈品的蒋国兵,已经再也控制不住自己那颗“飞出去”的心了。
于是,他做了一个令母校失望的决定。
2001年,将近不惑之年的蒋国兵,带着妻子和孩子,移民到了加拿大。在那里,他们用多年来攒下的积蓄安了家;在那里,他投了很多封简历,却石沉大海。
或许这时,冥冥中就已经有所暗示,放弃培育你的祖国,来到他乡,并不是明智之举。或许这时,蒋国兵要是幡然醒悟,一切还来得及。然而,那时的他,却执念太深,做出了继续在多伦多大学,攻读一个第二博士学位的选择。
在国外有过留学经验的朋友,应该知道,国外的大学好进难出。尤其是硕士、博士,想要顺利毕业,必须要全力以赴。蒋国兵自小就比其他人聪明,学习对他来说并不是难事。
但来到加拿大后,他面对的不光是学习,还有养家。两个孩子年龄尚小,妻子负责照顾孩子,蒋国兵就自然要负责赚钱。那几年,蒋国兵夫妻没有固定收入,生活的一切开销,都是“吃老本”。
尽管如此,那时的蒋国兵,对自己的未来还是信心满满的。那时的他认为,只要自己毕了业,拿着双博士学位,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养家,绝不是一件难事。所以,不论日子过得再难,他都从未想过放弃。
2002年,蒋国兵的清华同学许先生,特意赶到蒋国兵家里看望他。蒋国兵与老同学觥筹交错,畅想着未来的美好。只是,畅想终究是一场幻觉,彼时的蒋国兵,刚刚经历了找不到工作的挫折;也刚刚重振信心,决定在多伦多攻读第二博士。
在一切还未尘埃落定之前,他不想让昔日的同学、朋友、老师知道他的落魄,他宁愿一个人跪舔伤口,自尊心也不允许他求助于人。
于是,蒋国兵拜托许先生:“10年内不要把我的联系方式告诉其他同学。”
10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那时的蒋国兵看来,10年之内,他一定可以在加拿大站稳脚跟,只要10年,妻子和孩子也一定会过上稳定富足的日子。只是,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还未到10年,蒋国兵就已经吃不起生活的苦,潦草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6年7月21日,蒋国兵在怀雅逊大学的临时研究项目结束了。下一份工作在哪里,蒋国兵还完全没有眉目。其实早在这之前,他就已经投过无数封简历了。然而残酷的是,这些简历竟都长了翅膀,不翼而飞了。
在生活的压力面前,蒋国兵来不及仔细思考,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了能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蒋国兵只有不停地打零工。
但体面的零工也不好找,蒋国兵找了半天,只找到了加拿大人都不愿意去做的“油漆工”。虽然工作没有贵贱,但像蒋国兵这样的“双料博士”,再不济也不至于去做一名毫无科研价值的油漆工。
就这样,大半年过去了,蒋国兵只赚了5000加元(人民币2万多)。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即便妻子也出去工作,沉重的生活压力,还是压得他喘不过气。
然而,比起生活的艰难,精神的摧残更令人撕裂。一路走来,蒋国兵都是
天之骄子,无论是“全村人的希望”,还是“清华之光”,一颗聪明的大脑,给蒋国兵带来了巨大的自信。
在自信的强大助力下,蒋国兵有勇气,也敢于去做任何事。然而,当人长期处于一种被否定的状态下时,就连自己也会怀疑自己。蒋国兵就是这样,来到加拿大后,他一路投简历、却一路碰壁。
就连最后一根稻草,也因为项目的结束,而停止了对他的临时雇佣。学霸的内心,都是骄傲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落魄,走在街头,看着勾肩搭背的年轻人,举着酒瓶,七拐八歪地哼着小曲,蒋国兵内心既酸涩、又苦闷;站在高架桥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蒋国兵不知道自己该去往何处。
那一刻,他望着星星闪闪的街灯,仿佛看到了“天堂”的入口。下一秒,他便跨过围栏,纵身跃入了“车海”。
凌晨的风冷得刺骨,蒋国兵倒在血泊中时,早已血肉模糊,弥留之际不知道他是否会觉得疼。或许生活的疼,早已给他打了一剂“免疫”,让他再也感觉不到疼痛了吧。
有心理学家说,蒋国兵的死,是“应激性行为失控”,也就是在当下,他的脑子是乱的,所以根本来不及想后果,便纵身跃下了。而我却认为,这是心理落差过大造成的结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期待值。这个期待值会指引你过上想要的生活,所以这个期待绝不能脱离实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你心中想成为的模样。
蒋国兵是双料博士,他最开始的期待,不过是想妻子和孩子,过上好日子。而事实上,他也有能力,在国内,让妻子和孩子衣食无忧。然而,他却设立了一个相对来说很难的期待值,即在加拿大这个陌生的城市、这个没有任何亲戚朋友的城市,站稳脚跟。
诚然,这样的期待,也不是100%不可实现的。只是磨难与挫折,也是一定会碰到的。所以在去之前,就应该提前做好预判。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所以当面临挫折时,蒋国兵才会心理落差过大,以至于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
事实上,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的压力,也会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不管我们此刻经历着什么样的困难,内心有多么的煎熬,都要相信,只要活着,你就还有机会翻盘。
或许,崎岖不平的路,没人愿意走,但过于平坦的街,却也并非幸事;或许,赞美的声音美好得令人迷离,但批评的言辞,却可以让人认清现实。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被别人左右了自己。所以,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才能未来可期。
蒋国兵的一生,已然如此。我们唏嘘天才陨落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先放弃自己,因为只有活着,才有机会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