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前阵子,一位以前的同事晋升当了姥爷。
这本是件大喜事,不过那场喜酒,他办得是又“低调”,又“尴尬”。
说“低调”,是因为拢共就请了7个人。
等于是只要关系不是特别近的,就压根没通知。
按理说,他们两口子都没有公职,这些年钱也挣了不少,而且只有这么一个闺女,那他晋升成了姥爷的事,应该风风光光地大操大办才对啊。
不过你要是知道在这场孩子百岁的喜酒之后,还得再择日补一场结婚的喜酒,就能体会到这气氛是有多“尴尬”了。
说实话,这事要换了我的话,我心里也别扭。
更闹心的是,作为喜事“主角”的闺女,这些年也确实很难让人体会到喜事的喜悦。
一方面,是直到今年下半年,她也才刚满21周岁。
另一方面,是自从她两年前高考落榜后,就一直无所事事。
虽然在十几年前,我裸辞在家“划水式”备考公务员的情景,看上去和这也差不多。
不过我即便是最终没能混上岸,但光拿着个学士学位证,也能找个不差的工作。
但是他高中文凭的闺女呢?
我想,可能这些年也就只能在家里“望父成龙”了吧。
鉴于我这位同事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他闺女虽然在事业上暂时看不到什么希望,但衣食住行还不用愁。
可是那些家庭条件不咋地,自己又早早离开了学校的人,后来又都在干啥呢?
其实不用刻意地去找这个群体,因为他们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就比如说Tony老师身边的年轻人吧。
看上去,你可能觉得他们精神体面又风光。
但这份“体面”,充其量也就是个“人形招牌”而已。
就别说当学徒要当到什么时候才能出头了,有的学徒,连工资都没有,而且脏活累活全是他们的。
稍微懒一点,就有人给脸色看。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汽车维修厂、建筑工地等低入门门槛的行业中。
一个月一两千块钱的工资,也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
我曾经问过一位修车的学徒,工资那么低,怎么还干得下去呢?
他给我的回答是:先多学点东西才能多赚钱。
话说得是不错。
但矛盾的是,能坐在教室里“学东西”的时候,怎么就不知道学呢。
然而这样不知道何时才能安身立命的情况,还算是好一些的。
那些以“三和大神”为归宿的人,可能连希望都看不到。
所谓“三和大神”,说的是在深圳的三和人才市场里,聚集起来的一批年轻人。
他们普遍出身贫寒,受教育程度低,而且没有一技之长。
找到的“工作”,也基本都是“有手就行”的底薪行业。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能保持“干一天玩三天”的“乐观心态”。
宁可把钱花在网吧和其他非正规的娱乐场所里,也不舍得吃超过5块钱一碗的面。
宁可在路边席地而睡,也不愿睡超过15块钱一碗的床位。
你可能会纳闷,像他们这样居无定所的生活,那还不得随身拖着行李箱?
不需要的,因为他们压根就没行李。
即便是有几件随身之物,也就是一个塑料袋就能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说,就是字面意思上的“提桶人”。
“三和大神”,虽然只是人们对三和人才市场上不思进取的年轻人,一个戏谑的称呼。
但是那些一门心思离开学校,到了社会上却只想求安逸的人,又何尝不是个“大神”呢。
客观地说,厌学和逆反的现象,在初中里相当常见。
很多人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也总是习惯性地把“锅”甩给教育,说这是学业压力导致的问题。
我当然承认,我们的教育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但一有压力人就“崩”了,这难道也算是教育的问题吗?
对于80后来说,学业的压力从小学开始就存在。
因为小升初考试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中考。
而且那时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基本上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虽然他们不至于盯着每个学生,让他们悬梁刺股,但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的道理,却是深入每个人骨髓的。
在这样的压力下,怎么80后就没有被压垮呢?
在我看来,能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的,除了基因之外,就是赋予他们适度的压力。
但是现在一些热门的教育理念,却是在起到相反的作用。
比如说“分数不代表一切”,比如说“高考失利不等于人生失利”,再比如说“能力大于学历”。
可是我想问,清华北大摇号招生了吗,高考落榜会有人来主动提供高薪工作吗,你能跨越学历把自己的能力展现给高层次的用人单位吗?
显然不会。
这种“正确的废话”,不仅没什么指导意义,反而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找到了很多为自己懈怠开脱的借口。
并且,还赋予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在他们的“自由”和“快乐”之中,去加上点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呢?
从“人生捷径”的角度来说,那些“鸡汤”喝多了就敢轻视学业的人,其实就是在把人生强行往“困难模式”上调。
因为到了社会上,你很快就会发现,自从离开了学校之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的事情,就越来越少了。
当然了,那些早早就出门打工的学生,高低也算是有份工作。
但我想请你考虑的是,当有人告诉你“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时,别忘了看看自己和高学历同学的工资差别,是不是会分“百十千万”。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公号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