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只允许学生喝水和上厕所,不让他们下楼,课间只能在教室跟前后桌同学聊聊天,每个楼层还安排值日老师,课间在楼道内巡查……
这样的一幕,被媒体称为“课间圈养”现象,在很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存在。
对学生严防死守,恨不得每个学生旁边都派一个老师跟着,恨不得把学生都按在教室的座位上一动不动,这是很多学校的管理措施。
实际上,对学生进行“圈养”,不仅是在课间10分钟,早就存在于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
02
很多师生都发现,现在学校里面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先是铁饼、标枪这样的项目被取消了。
然后1500米以上的长跑也没有了,一年一度的冬季长跑,更是早就成为了历史。
就连孩子们最喜欢的春游,也已经多年不再组织。
而上述项目或活动被取消的原因只有一个:安全问题。
只要一个活动可能带来安全风险,被取消就会成为必然。
这不仅在中小学,在大学也一样。
早在2012年,有媒体就报道过,在华中地区某重点大学的运动会上,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不见了”。
运动会负责人表示,这两个项目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取消是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
虽然现在学校里面的设施越来越好,但学生们的活动范围跟我们小时候相比,实际上正在大大缩小。
03
这样的现状,学校当然难辞其咎。
毕竟,学校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学生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学校。
不过,我们也需要搞清楚原因,学校为什么要这么做。
实际上,学校对学生严防死守,需要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老师们也不愿意。
坦白点说,不是学校愿意这么做,而是学校不得不这么做。
虽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有些学生伤害事故,在“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情况下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实际上,一是出事后学校很难做到完全没有管理漏洞,二是即使管理上没有一丁点瑕疵,只要家属一闹,也往往只能息事宁人,至少也要给予人道主义赔偿。
所以,对于学校来讲,其实最担心的事情不是成绩考得不好,而是学生出安全事故。
一起安全事故,动不动就能让学校付出数十万元的经济赔偿。
一个校长,可能因为一个偶然的事故断送自己的前途。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也只好严防死守,减少风险事项,尽量降低出事的可能性。
04
学生出了安全事故,如果学校有明显的管理不善,学校当然该罚,相关领导和老师当然要负责任。
但学校不能是“无限责任公司”,只要学生在学校里面出事,学校就要承担责任。
可在现实中,学校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无限责任公司”,即使是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事,人家也能找出毛病来,学校也要担责。
举个例子说,有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猝死,很可能是由于“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这样的原因,学校也难于事先知情。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学校是无责的。
可是,学校接下来往往会面临这样的追问和调查:
学校对学生有没有做过体检?
体检机构和人员的资质是否达标、项目是否合理?
老师上课前有没有观察学生的状态?出事后有没有进行正确的急救?
老师有没有接受过相关急救培训?
学校是否配备有校医?
校医的资质是否合格、有没有及时赶到进行抢救?
当天的天气是否异常、是否适合户外运动?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
这一连串追问下来,恐怕任何学校都难以做到完全没有一点点瑕疵。
既然出事之后逃脱不掉责任,那么,学校只好少搞活动,甚至限制学生活动,以降低出事的概率。
05
有人呼吁,要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让他们能出教学楼玩耍,要把运动场还给孩子,让他们在里面尽情奔跑。
这当然是应该的。
但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个规则,不再让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步步惊心。
在不可避免的事故面前,要迅速分清责任,该谁的由谁承担,而不能一出事就是学校的错,就处分学校。
甚至,除非学校有明显的重大管理漏洞,尤其是在正常的教育教学以及文体活动当中,要对学校宽容一些。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在教育管理学生时不再畏首畏尾,才不会出现“圈养”这样的怪事。
明珠絮语,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