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豆豆
前段时间,在素有“美国南部哈佛”之称的埃默里大学,北美高材生张一得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这个托福考试离满分仅差2分,被父亲当作一生中骄傲的20岁男孩,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的死,会让一直自诩“完美式教育”的父亲遭受到铺天盖地的关注和指责。
张一得的父亲,还有一个更响亮的身份:“一得他爹”。
他是活跃在广州妈妈圈里的网红爸爸,专门开了公众号记载自己与儿子的点点滴滴。在与一得的妈妈离婚后,他辞去企业高管的职务,打造了一个农庄,陪伴一得学习成长。这种特立独行的育儿理念让他受到了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少家长也专门去农庄向他取经。
在这份浓度极高、看似感天动地的父子关系中,传播比较广的几个细节是:
父亲给孩子拍过20多万张照片,共拍坏了五部相机;
自己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做饭,十年间竟没有一道菜是重复的;
为了孩子学英语,曾亲手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
一得死后,部分网友开始质疑他父亲发表在公众号上的种种细节:
3岁时,一得要喝可乐,但不能张嘴说话,必须拿笔写下来才算有效沟通;
一得去同学家玩的时候,要兼顾收破烂的责任,把同学家的废品带回来卖钱;
声称10年内从未给儿子做过重复的菜;
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英语,用胡萝卜、姜、蒜等蔬菜刻成的字母累计25万个......
在张一得12岁的时候,曾鼓足勇气对父亲说,希望爸爸能够有时对自己说“不”。但是爸爸坚决地说,这个我不能答应你,我永远会对我的儿子说yes。
听起来很令人感动,但其实这份永远的yes里包含的意思是,我只能按照我的方式爱你。至于你喜欢的方式,我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
这位父亲发文章曾说,自己前半生婚姻失败、众叛亲离,把亲朋好友都得罪光了,准备和儿子相依为命,从头开始全力培养儿子。于是,他像打造一款产品一样,精心打造着孩子的未来,而最终目的是使赞誉回到自己身上——看我多么优秀、多么资深、多么令人钦佩,我一手打造的产品成功了,拿奖了,我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可产品终究是一个工具,它没有自己,也没有灵魂,它的作用仅仅是显出设计者的心思和才能。
儿子去世后,“一得爹”把微信名改回了自己的名字张岳,一个身体容不下两个灵魂,或许只有这样,才是新的开始。
如果父母之爱是为了自我感动,那么孩子在这份爱里,是得不到益处的。
朱雨辰的母亲对儿子“好”是众所周知的,朱雨辰开学去中戏报道那天,他本想自己整理床铺,但刚要往上爬,朱妈妈就赶过来说:“儿子你等会儿!妈妈来,妈妈来。”
担心朱雨辰睡眠会受到干扰,朱妈妈铺完床又挨个问朱雨辰的室友们是否打呼噜。当朱妈妈发现宿舍窗户外长满爬山虎的时候,担心爬山虎会有虫子,于是想用滚烫的开水浇下去把爬山虎都烫死。
节目中她说,为了给儿子降火,她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点起来熬梨水,哪怕儿子明确表示喝不下去,也会逼着儿子全都喝光。
不仅如此,为了让儿子随时吃上可口的饭菜,朱妈妈把自己变成了“移动厨房”,儿子走到哪儿自己便跟到哪儿,甚至进了剧组也是如此。
她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还有一句是:“我是用我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然而如此密不透风的“爱”,只感动了她自己。
朱雨辰曾不止一次表示过痛苦,称“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也跟母亲说过“咱俩没法过了,你会把我搞死”这样的话。
爱,要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了解孩子真实的所思所想。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心里有分寸,学会适时放手。
1、不做孩子的“答题器”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有问必答,却无形中熄灭了孩子渴望探索的光芒,让他们无法独立思考与观察。孩子渴望在归属感中获得幸福,在新事物中获得成长,在自由选择中获得动力。只有通过孩子的感知与观察得来的结果,才能激发内在的潜能。放手让孩子主动探索,才能让他们把握自我成长的方向。
2、好好说话,杜绝“煤气灯效应”
“你怎么那么笨啊,连这个都不会,你能不能学学XXX!”“别弄了,反正也弄不好。”“你还有什么用,养头猪都比你好!”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你的一句否定与轻视,都会不断地消磨孩子的意志,甚至让他们沉溺在自卑的情绪不可自拔。
以贬低的方式慢慢摧毁孩子自我认知的方法,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煤气灯效应”。一旦你找到这种“捷径”控制孩子,实际却是开始了一场以爱为名的摧毁之旅。嘴巴是表达爱,而不是彼此伤害。好好和孩子说话,以鼓励代替指责、以夸奖代替批评,这样孩子才能在阳光下自信阳光,明媚成长。
3、父母内心要有分寸
雏鸟终归会离巢,只要父母内心有分寸,守护好与孩子之间的边界,让孩子放手一搏各自精彩,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周国平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尊重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
4、每一次放手,孩子内心就多一分爱与自由
父母的爱有边界感,孩子心中也自有分寸,他们自会懂得生命的底线,学会敏言讷行,活得独立而尊严,才能更好的掌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