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产先生
开个玩笑而已,不用那么认真吧。
- 1 -
最近,央行发布了一份关于我国人口转型应对之策的工作论文,内容倒是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反而是里面的一段表述在网上炸了锅:
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
很多文科生表示不背这个锅,认为这个表述伤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极强。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这么想,今天就简单来聊聊文科理科。
聊之前表明一下利益相关,本人也是文科生,尽量保持不偏不倚。
- 2 -
在某种程度上,我比较反对文理分科,特别是在个人知识结构上,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
举几个例子吧:
西方现代文明奠基者之一的柏拉图曾经说过:不懂数学的人不许进我的哲学院。
现代物理奠基者爱因斯坦最高学历是哲学博士,酷爱小提琴,曾说过:死亡意味着不能再听莫扎特。
我们都熟知的那位学机电的长者,会说几国语言,而且喜欢诗词乐器。
从知识层面来讲,文理是不分家的。
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人文社科的研究,有一套完全不亚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真正想要搞科研的人,如果看到庄子在几千年前说过一句: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就会觉得这就是科学的真义,这句话被日本物理学家、诺奖得主汤川秀树印在物理学著作的扉页上。
- 3 -
文理在知识层面是不分家的,分文理科完全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的。
毕竟知无涯而生有崖,又是庄子说的,大多数人的智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人需要吃饭,社会需要发展,没有资源让所有人成为通才,成为不同领域的专才才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最优解。
所以,基础常识学完之后,就开始分文理分专业进行钻研,四年最多七年之后就进入工作岗位了。
从学习到就业,就变得更更功利了。
就业方面,自然是理工科更有优势,专业更加对口甚至对口培养包分配,这里涉及的问题很复杂,比如培养成本问题,一个理科生耗费的成本和文科生是不同的,理科至少都需要实验室,而文科则简单的多。
看个2020年数据:
结论就是,如果要从找工作功利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学理科,我也会这么建议。
- 4 -
那么,文科是不是真的那么一无是处呢?
怎么会。
打一个简单的比方:
文科是关于人的科学,理科是关于自然的科学。
本来就是不可偏废的。
再做个夸张一点的比方,更直观一点:
比如手机,理科可能会觉得下面这个就能满足需要了:
所有功能都有,而且功耗小,就像早期的DOS系统,电影里黑客最喜欢的命令行,简洁、高效、优美。
但是,把人的需求琢磨透了的苹果,却成了万亿市值的巨头,文科的乔布斯有了理科的技术,才有了苹果的成功。
再打一个比方,以互联网为代表,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国外的优势是0-1,中国的优势是1-N,这个0-1就是理科——芯片和系统,而1-N,这些和人相关的其实很多就是文科的作用,不管是电商、O2O、移动支付,产品经理的作用比码农重要。
这只是应用层面上的。
文科真正的有影响的,其实是在于伦理、法律、ZZ、人性。
这些问题现在光讨论就已经讳莫如深,因为大家最好都是打工人,不太好展开,明白的都明白。
- 5 -
总的来说,越是后发国家,就会越强调理科的重要性,先要做蛋糕嘛。
这是毫无疑问的,各个国家都要经过这个历程,先吃饱饭才能谈其他。
当理科红利或者说工业红利、工程师释放之后,社会整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分蛋糕的阶段了,那么一定是文科发挥作用的时候,法律和制度一定要跟上。
最近国家要推行的职业教育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学生从初中就开始分流,一半的人去上职业技校,培养职业工人。
短期来看,这对发展对就业确实是好事情,既能提高就业,还能支持国家产业升级。
但是,长远来看是不是好事呢?
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交给时间来验证吧。
- 6 -
结语
所以,我的结论是,没必要再为文理争高下了,如果这个高下只是找工作和工资高。
在我看来,只有没见识的人才会争论这种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如果没有,那么最好也要有不太偏颇的思维方式。
意思就是文科生可能不懂理科,但是需要有理性和逻辑思维,理科生可能不懂文科,但是不能缺少人文和规则意识。
说到央行论文里提到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的标准是人均GDP一万美元,中国今年发布的数据看来刚达到中等收入,离跨越还有距离。
在这里,就拜托理科生了,早点带领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等到跨越的那一天,就是我们文科生大展身手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