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
文 | 沈 林
最近,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火了。在当下学术论文动辄几百篇参考文献的背景下,这篇论文参考文献第一句写的就是“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并因此被网友投稿至“迷惑行为大赏”。
不过,故事的走向却和想象不同,因为当人们看清楚作者栏的名字时,评论画风突变。
原来,这位作者正是和“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并称为“三钱”的“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
于是,当你仔细深挖大佬的故事,就会发现“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只不过是众多超神故事中不值一提的小事。
文科出身的力学之父
最近,一篇论文中的观点让很多文科生炸毛,几名隶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博士撰文认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车之鉴就在于文科生太多,因此中国要重视理工科教育。
而钱伟长,恰恰就是一位偏科严重的文科生,足以证明文科生的潜力有多深。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都是小学教师。他的父亲钱挚是钱穆的哥哥,他们祖上还是吴越国王钱镠六世孙钱进的后代。
然而,钱伟长的父亲在他1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家中经济非常困难,钱伟长长期营养不良,18岁的时候身高才1.49米。
说起钱伟长的高考,当时钱伟长只身来到上海,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唐山交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升学考试。当时各大学都自设考场自出考题,文科和理科都是相同的试卷。
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他是个十足的偏科生,在清华大学的升学考试中,他的总分仅225分,语文和历史都是100分,其他的几门才25分,尤其是物理,只考了5分。清华大学的历史试卷有一道题目,要写出二十四史的名称、卷数和作者名,钱伟长得了满分。
大学里的老师教授们都觉得这真是一个人才,虽然钱伟长其他成绩不显,清华历史系还是破格录取了他。事实上,不久后,他收到了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五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最后,钱伟长接受了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到清华大学就读。
1931年9月,钱伟长刚入学,“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这一事件对钱伟长的人生意义重大,他苦苦思索抗日救国的方法,确定国家更需要的是研究飞机炮弹航空的人才,于是,他要求转系,从历史系转到物理系。
想转系并不容易,毕竟钱伟长的物理考试才5分,数学15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想都不想就直接拒绝了。
后来,钱伟长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提出有一个条件:可以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后数理化的成绩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仍转回原系。钱伟长接受了这个条件,并开始了开挂了的一年:他首先攻下了英文关,尔后,继续向数理化进军……年终考试时,他的成绩全都在70分以上。
当时,钱伟长每天早上6点起床到图书馆去自习,他自以为是清华大学读书最发狠的一个。没想到有天早上去图书馆时,一个人老远一摇一摆的走来,这人是谁?——华罗庚。
华罗庚比钱伟长更刻苦,当钱伟长每天早上6点去读书时,华罗庚已经读完他三小时的早课了,已经在散步了。华罗庚的这种拼博精神也激励着钱伟长。到大学毕业的时候,清华的整个物理系只有八个人顺利毕业,钱伟长便是其中之一。
不仅如此,1935年,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取得奖学金名额,学从吴有训做光谱分析,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热力学。
后来,他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在1940年夏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弹性力学。其间提出了“板壳内禀理论”,并耗时50天写出了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为其日后的国际学术地位奠定了基础。
1米49却入选了国足
都说“浓缩就是精华”,这句话在钱伟长身上一点不错。在清华上学时,钱伟长就备受瞩目,当然不是成绩(毕竟清华的学神很多),而是1米49的身高。
不过,钱伟长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他坚持每天清晨长跑。
1933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爆出冷门:清华大学的小个子钱伟长以13秒4的成绩跨入了100米栏的前三名!
他还自己创造了钱氏跨栏法——经过仔细地观察和认真地研究,钱伟长根据自己身材上的劣势和步频快的优势,决定尝试把传统的三步跨栏改为四步跨栏。为了尽可能地压低跨栏高度,加快跨栏速度,钱伟长还进行了新的尝试:在跨栏上放一片瓦块,每次跨栏时,必须用脚把瓦片扫掉,而不碰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总结,钱氏跨栏法取得了成功。
大学期间,钱伟长坚持锻炼,1935年,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并留校攻读研究生,而他那时的身高已经有1米66了。
钱伟长还非常喜欢足球,他的身体灵活速度快,脚法也好,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左前锋。
1937年,钱伟长入选中国队,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那场比赛,我踢进了一个球,还穿了对方守门员一个裤裆。”
这个爱好跟随了钱伟长的一生,每到世界杯,他不用身边的工作人员提醒,自己半夜会起来看。钱老最喜欢看的是女足。
2002年,钱老亲自创意举办了“钱伟长杯”上海大学生足球邀请赛,并亲自挥笔制定了比赛章程和规则,打造了“钱伟长”奖杯。
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1942年到1946年期间,他和同伴钱学森、林家翘还有郭永怀一起在美国和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一起研究航空航天领域的工作。
这期间钱伟长发表了很多博士论文,爱因斯坦看完也赞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钱伟长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心系报国的他多次提出要回国,但冯·卡门始终不点头。
1946年5月6日,钱伟长只带了简单的行李和几本必要的书籍,从洛杉矶乘船回国,当时他34岁。
“我回国以后,干过十几桩事情。”“奇奇怪怪的专业,所以有人骂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理。”“我觉得国家需要的,我都干。”
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他为建立上海大学倾尽心血,2005年,钱伟长最后一次出现在上海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你们说天下是什么?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
2010年7月30日6时20分,钱伟长病逝于上海,享年98岁。
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词这样形容他: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
顺逆交替,委屈不曲
荣辱数变,老而弥坚
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