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我市于2020年中考中,数学学科的及格率仅为27%。也就是说,一百名中考考生中,仅有27名同学得以获得72分以上的分数(满分120分)。这个数据,着实令我和小伙伴们大吃一惊。
毕竟众多的学生,数十年如一日地起早贪黑,努力耕耘于教室。俗话说:“勤能补拙。”我们师生都足够勤奋了吧,但为什么仅会取得这样的成绩,这究竟反映了什么情况?
一、教师方面
据我观察,有些老师讲题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满堂灌”现象比比皆是。对课件秉承“拿来主义”,对讲题的内容没有认真挑选,也缺乏足够的变通。由于初三课程任务重、加之时间相对紧,导致整节课都在“赶进度”,缺乏对练习题的深度解答及变形思考。解题过程在PPT直接显示,缺乏一步步板书解题的标准格式;课堂上缺乏提问,留给学生想问题、做课堂练习的时间极少,这样都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听得懂但不会做题目”的现象。
建议:每节课的课件不要超过10页,对课本的例题可以适当变形、适度增减,如把解答题改为填空题、把问答题改为选择题。精讲多练,每节课最好老师只讲10分钟左右的知识点,学生做练习时间应有20多分钟。即使是练习校对课,也应尽可能留有十分钟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当堂检测,可把练习的相关解题思想讲解之后,让学生按照你的思路再一次进行填写。我们讲解时不宜快,应确保知识点落实在位。毕竟讲得再多,可学生还是不会,那有什么用呢?还不如讲得少,学生虽掌握得少;但如能确保讲过的题,大部分学生能得以掌握,不是更好吗?你说是吧?
二、学生方面
数学是最严谨的学科,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浅尝辄止,“劝他听,他就是不听。”真是应了一句古话,“不听老人言,听亏在眼前”。其自负的心理,让这些学生刚听了一点知识,就以为自己知晓了全世界。可实际上,他听懂的只是浅层次的知识,等到自己真正要动手做题时,常常“两眼一摸黑,什么都不会”。
那么不会做题怎么办?
答案不是认真思考呗,不懂再问。
而是抄!
搜题软件网上有的是,图片一扫,答案应能马上显示。可以说,答案要多详细,就有多详细。于是,有些学生不懂抄袭之弊端,加之家长缺乏有效监督,于是数学作业的抄袭情况严重!可单凭老师的抓和劝,是无法根治这种作业抄袭情况的,因此我要再一次强调“当堂检测”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一听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其思想停留在“学而不思”的层面,没能体验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对此,我们须通过日常生活、教学的某些契机,让学生产生顿悟。数学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用让孩子更为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去解读知识点,强化“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的数学意识。
“无招胜有招”。正如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张景中老师所述,“学生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学生想。”数学刷题的根本目的,我们是为了巩固知识(公式、定理),在于一种递进式的“熟能生巧”的变形应用。 而前提是我们应先去理解并吃透概念、公式,弄懂解题思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学文转到学理的应用数学家钱伟长,就总结过他学数学和物理的方法:上课时,要坐在那里仔细听老师讲课,老师问什么问题,你就动什么脑筋。真正听懂了,你就记。听不懂,你就不要忙着记笔记。每次下课不要就跑,要先好好想一想?这堂课,老师讲了什么?他讲了几层意思?每层意思的核心是什么?用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巩固一堂课的内容。
脑袋越用,才会越灵光。我们须通过引导学生熟练理解公式的含义,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尽快找到题目的切入点、深入点、拓展点。并通过题意进行多层次分析、判断和推理,培养学生从出题人的角度去思考的习惯,从而促使学生最终建立起自身的数学思路解题体系。
教育是一个漫长坚持积累的过程,不忘初心,脚踏实地,才能够有所收获,方得始终。任重而道远,我们抱团取暖,争取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