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之间想到这么一个问题:老师上公开课和上常态课有什么区别?有人说,公开课或者所谓的优质课说白了就是“表演课”,一些公开课和平时老师所上的常态课相比,严重失真。由于后面来了一堆听课的老师再加上教研员,所以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在两种课堂上的表现,确实差别挺大的。
到底有哪些差别呢?请耐心往下看,蛮有趣的(全文一共2263字,您大概需要阅读5分钟):
小组讨论之差别。
常态课:老师在上常态课的时候,学生邂逅小组讨论的环节,他们在离老师比较远的时候讨论什么呢?“我昨晚看了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中的xxx太有意思了,你昨晚有没有看呢?”“晚上我妈要杀鸭子,我太喜欢吃鸭肉了,你们晚上吃什么?”“你的‘农药’游戏玩到多少级了?有没有捡到什么比较好的装备?有没有购买到好看的皮肤呢?”…..当老师由远及近走过来了的时候,几个很激烈地“讨论”的同学发出“老师来了!老师来了!”的低呵声,于是一群人的讨论声不再像刚才那么激烈了。
公开课:“最后排那个男老师好帅啊!”“最后排那个女老师好漂亮啊!”“教导主任张主任今天没来?他不是每次听课都喜欢凑热闹吗?”“刘老师身上的肉又多了很多啊!最近他老婆把他养得特别好!”……在离老师比较远的地方,一些少男少女开始对后面坐着的老师进行评头论足,大有指点江山之势。
当然,在听课老师旁边的那些同学,估计听课效率会比平时高出很多,至少老师提问到相关同学的时候,这些同学基本上不敢做小动作,思想也不敢开小差,对待老师的问题总能尽量做到对答如流。
最后一排同学之差别。
常态课:在平时上常态课的时候,最后一排的同学如同养老院中年纪最大却又最无聊的“元老”一般:打瞌睡的有之,鼾声如雷的有之,偷偷玩智能手机的有之,和同学偷偷传纸条的有之,侧过脸去偷偷吃干脆面的有之……反正在整个教室中,最后一排的同学是个性最“鲜明”,表现最“突出”,发生各种奇葩之事最全面的一群刺头。
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时候,尽管最后一排的同学很困,但却无法安然入睡,因为在这种同学的身后是一大群听课的老师;尽管他们也很想玩智能手机,但好多双眼睛盯着他们,你就算玩网游的瘾再大,也必须忍下去,自己良好的形象和人设绝不能在一大堆老师面前崩塌。
“怎么样啊?老师讲的内容难不难啊?你听懂了吗?”“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你是怎么看的呢?有没有不同的看法呢?”“喂喂喂,你这个地方写错了,别趴着了,赶紧改一改吧……”听课老师对于最后一排的同学,一般会特别关照,在言语交流中可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板书。
常态课:在黑板没擦干净的时候,老师都能很有“宽容之心”地在不太干净的黑板上奋笔疾书,写下不少学渣看起来头大如斗的狂草来。常态课中的老师所写出来的如同画符一般的字,那是担心学生继承他们书法艺术的衣钵吗?你还别说,我读师范学校的时候,我们当时的书法老师(省级书法家)在上常态课的时候,板书之时的每一个字都写得歪歪扭扭,而我们如果去他开办的书法辅导班去“深造”的话,他写出来的字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了。
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时候,板书之前的黑板干干净净,哪怕值日生没擦干净,老师也会自行把黑板擦干净,然后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老师会写下如同印刷体一般的字迹,其工整程度,足以让不少县区级书法协会的书法家都不一定能比得上。公开课和常态课的字迹差别如此之大,至于吗?
课堂资源配置的差异。
常态课:常态课的课堂资源配置一般除了粉笔之外就是黑板擦了,至于尺子之类的东西就很少用了(扫把的把柄也能当尺子画,徒手作图也不是不可以),至于PPT这样的东西,也并非没有,而是稀少到一定的程度。如果在常态课中老师用PPT上课,学生可能会有点不习惯:老师这是怎么了?为什么这节课上得这么隆重?
公开课:上公开课的时候,用PPT成了标配,貌似公开课没有用PPT就无法显示这节公开课的逼格似的。当然,在上课之前为了缓解上课紧张的气氛,老师会趁机让学生观看和公开课有关的有趣视频、听一听和这节公开课有关的美妙音乐也是标配。至于级别比较高的公开课或者优质课,基本上是学生人手一份讲义,老师佩戴扩音器上课也成了一种时尚。
老师教学态度的差异。
常态课:上常态课的老师,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甚至连头发也懒得扎起来。当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的时候,老师怒发冲冠,满脸写着“下一秒要揍你”的表情。我记得我自己去一所城区的学校实习的时候,当时的那位语文老师在学生面前板起脸来的样子,总会给人一种杀气十足的气势,当这个老师板起脸来的时候,就算班级中再调皮的学生也得乖乖闭嘴,停职一切和学习无关的动作,其气场让学生不寒而栗。
公开课:而上公开课之时的老师,发型是精致的,衣着是华丽的,神情是慈祥的,语调是温柔的,语速也比平时慢了一些,就连声音都变得无比甜美,给人一种极度舒适的感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按照专家的理念就是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公开课中的老师就是“服务型”的老师。
当然,老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最担心出乱子,比如学生会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老师教《荷花》一课,学生如果问“叶圣陶为何会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个大男人变成荷花,不恶心人吗?”;再比如老师教《鲸》这一课,学生问这么一个问题:“既然鲸那么重,为何不沉到海底去?”不过,开课的老师如果能把课堂上的这些“乱子”演变为精彩的“生成”,不仅公开课的真实度会高很多,同样这也是公开课教学的一大成功。
朋友们,在你们的记忆中,老师所上的公开课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是“彩排”好的公开课,当时有没有“穿帮”的镜头呢?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