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才与神童,有评论家曾经这样说过:“真正的天才是痛苦的,因为他的一生都将囿于这份天赋。”
其实,无论是真天才,还是假神童,当一个孩子被贴上固定标签进行塑造时,他作为独立个体的丰富可能性,便开始被扼杀。孩子曾经的兴趣和天赋也会逐渐被磨灭掉。
中国古代的伤仲永就是个例子,而在韩国也有类似的天才儿童泯然众人依矣的例子,只不过他是自己选择归于平凡,他就是曾经智商震惊韩国甚至世界的天才:金雄镕。
天才儿童
金雄镕1962年出生于韩国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也没有什么天才基因,但从小他就显示出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
别的小孩大概一周岁或者更晚一点才会走路,而金雄镕只有5个月就能走路了,甚至还能跟人流利地讲话,到7个月大的时候,他就能在父亲下棋的时候凑过去陪他一起下。
就像是电影上才会有的情节,却真实地发生在生活中,实在令人不敢相信。等到金雄镕再大一点差不多3岁的时候,他的父母深切感受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于是试探性地给他一些外文书籍,想看他的表现如何。
结果金雄镕居然在没有任何接触外文的情况下想,准确识读了英、德、日、韩的四国文字,还能写出来。一般3岁的小毛孩还处在咿呀学语的阶段,但金雄镕却能掌握四国语言,着实令人吃惊。
他的父母感叹万千,觉得自己生了一个天才儿童,为了证实这一点,他们把金雄镕送到韩国专门的智力测验机构,想知道他们的孩子智力究竟处在什么样的阶段。
这一测,立马就惊动了整个韩国,3岁的金雄镕智商竟然已经超过了150,要知道一般人的智商只能保持在80—120,就连爱因斯坦都只有165。
韩国各大媒体听闻这个消息后纷纷都来抢着报道这个天才儿童,在接触到真正的知识领域后,金雄镕的表现一次又一次让人惊讶,他4岁就学完了普通人大学才接触的微积分,父母为了让大家都能知道自己的天才儿子,就经常带着金雄镕去各种科研机构的研讨和各种有关数学的研究会。
此时的金雄镕虽然智商很高,但是他也仅仅只是一个四岁的小朋友罢了,心智还处在幼儿阶段,虽然自己不太会表达。但频繁出入这些大人们的场合,想必他也是厌烦的。
不符合年龄的学习与工作
金雄镕被韩国各大知名大学注意到,它们都向金雄镕的父母发出邀请,让孩子去他们学校学习,经过商讨,他们接受了韩国汉阳大学的邀请将年仅4岁的金雄镕送到了他们的物理特别班学习。
三年后,金雄镕又进到韩国建国大学读大四,一个七岁的孩子在一群已经成年的学生面前显得格外突兀与不成熟。金雄镕平时没有什么朋友,因为他还只是一个小孩,大学里根本没有他的同龄人,他只能每天面对那些物理和数字。
一年后,金雄镕大学毕业。他的父母觉得国内的教育已经没办法让金雄镕有提升了,于是给他申请了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8岁的金雄镕还不能完全做到在生活上很好地照顾自己,就要远渡重洋,自己学习生活了。
在去到美国后,那里的智商测试机构又专门给金雄镕测了一次智力,让人不得不惊叹的是,这一次的结果金雄镕的智商居然高达210。
8岁的金雄镕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开始热物理学和核物理学的研究,在15岁时就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金雄镕的高智商水平惊动了美国人,为了留住这个天才儿童,美国航天局NASA在他只有12岁的时候就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去。
博士毕业后,金雄镕应邀去了NASA。十几岁的他就开始了工作生活,离开了学校的象牙塔保护,金雄镕在那里显得格外不自在。虽然自己智商很高,学历也不错,但是自己毕竟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周围人都是成年人谈论的话题、聊天的内容,他都无法融入,又作为一个外国人,金雄镕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
他多次提出要辞职,但是他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已经进了平台这么高的地方工作,哪里还有理由辞职呢。金雄镕没办法,只好继续在那里待了四年。
拥有自己的生活
后来实在待不下去的金雄镕,最终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辞了职,回到了韩国。回国以后,他放弃了自己一直研究的物理方向,而是转向了他从未接触过的土木工程。
金雄镕这次回来是自己参加的高中升学考试进入大学学习,因为自己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快,很快他就获得了土木工程的博士学历。
回国后,人们没有像之前一样,把他捧上神,而是纷纷指责他。
说他不是天才,他的能力只能在韩国蹦一蹦,去了美国就不行了。面对这些指责,金雄镕没有过多解释,也许他是真的累了,对这些言论也无所谓了。
只有他自己知道,在美国的时候日子有多难熬。他整天就待在实验室里,解着那些无穷无尽的公式与方程,那些曾经在他手到擒来的数字渐渐变得令人厌恶。父母对他的期盼,外界对他的报道,每天日复一日的工作,有时候他宁愿自己没有这么高的智商。
好像一直都没有人问他,他自己喜欢么,他自己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于是回国后,金雄镕想自己给自己做主,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他说,自己并不是人们口中的天才,只是学习能力比别人强一些。他也想要有自己的人生选择。
现在的金雄镕与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日子简单平凡,没有整天压得他喘不过气的工作,周围人也与他有共同话题。脱下天才的光环,金雄镕现在是一个大学的普通教授,他生活得很平淡很普通,也很幸福。
其实这样神童变为普通人的例子不少,孩子本是独立的个体,拥有探索人生的自主权。但有些父母却听不见孩子独立的想法,有时过度干涉,甚至拔苗助长,父母也应该明白,他们的个人追求与孩子的生涯规划,从来都不应该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