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之争:重理轻文的观念下,为什么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

作为一名纯种文科生,近日由于央行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条观点是说“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就是文科生太多了”,莫名其妙躺枪,我也表示很无辜,为什么我学文科到头来被这么多理科生骂?

难道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日以夜继学习文科,正要等毕业的时候,想要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投入到实践,用真才实干来报效祖国的时候,却被浇了一盆冷水,所以我也和许多文科生一样,发表观点,为文科生正名,但遭到了许多理科生的驳斥。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科生立刻就被拉到了理科生的对立面,文理之争一下子拿到了台面上来比较,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文理之争的根源,是来自于中国民众根深蒂固的重理轻文观念?

文理之争来源已久,其本源是来自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演变而来的重理轻文的观念。文理之争开炮已久,而这次央行论文又把文科生放到了风口浪尖。

理科生似有天生的优势,“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老道理屹立不倒,在这场战役中屡占上风。文科生常常只能被动地辩驳,尽管如此仍锲而不舍。双方常年围绕专业性、学习难度、应用价值、社会贡献等唇枪舌战,卷起阵阵硝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制度的演变,受限于特定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逐渐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尤其在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重农抑商以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均是重农抑商的鲜明表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必然为经济形态所决定,在古代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到了近代新中国成立,经历长年累月的战争洗礼,已是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急于要百废待兴,恢复经济发展,这时候也是非常需要理工科人才,来脚踏实地,真才实干建设家园,到了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一众理工科出身的科学家们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举世闻名的贡献: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钱学森、邓稼先等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科学家人工合成胰岛素,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具有生物活力的结晶蛋白;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南优二号”,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王选成功研制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等等。这些理工科人才、科学家们在航空航天航海、军事国防、生物医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实现了毛爷爷“可上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的宏伟愿望。这一年代的理工科生们怎一个牛字了得?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进步,乃至于当代人们的观念里,就形成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重理轻文的观念。在如今的高考下,许多家长也是极力劝说自己的小孩要学习理科,不学文科,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重理轻文的表现。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二、重理轻文的观念下,理科生远远多于文科生的时代里,为什么还是连一块高端芯片都造不出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编辑搜图

我们半导体芯片行业还处在发展时期,但是在2020年5月,美国发布出口禁令,要求使用美国晶片制造设备的外国企业,供货前须取得出口许可。美国以国家安全为借口,滥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全面限制华为购买采用美国软件和技术生产的半导体,在华为被美国卡脖子后,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为什么造不出高端芯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根据央行文论中所讲,文科生越来越多了,这本身没错,毕竟基数在增加,而理科生的基数也在增加,而且高考理科招生人数远远高于文科生,有些省份初中升学率不足50%,这其中中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也可以归类于理工科门类,根据2020高考录取数据来看,大学对文理科录取的比例差距很大。

首先,在教育方面,理科生人才多。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理科生也成了扩招的大头,比如2020年江苏高考报名人数比2019年增加9千人,本科扩招3763人,其中理科扩招4046人、文科减招283人。一本扩招7236人,二本减招3473人。报名人数增加而文科招生人数减少,给文科考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而且我国研究生也迎来了扩招,2020年扩招了18.9万人,扩招的主体主要向医疗健康、基础科研、人工智能方面的理工科人才,所以,我们的理工科培养的生源数量还是比文科生多很多。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其次,在经济方面,不缺钱。相比于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里,在一穷二白的时代,要说钱,我们现在已经不缺钱了,在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过三十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2010年名义GDP(国内生产总值)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最后,既然不缺钱、不缺人,那到底缺什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顶级人才。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顶尖学府清华和北大作为我们国家的顶级学府,有2万多人毕业后去了硅谷效力,也就是说我们全国范围选拔出来的人才,在用了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行培养后,去了他国效力。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包括一些985/211院校,每年出国留学的都非常多,留学率都是在25%之上。超过半数毕业生都选择了美国高校。根据有关数据表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北京大学本科留学率就高达31.86%,2018年,北京大学校本部毕业生共计2693人,出国(境)留学817人,占比30.34%。首选留学国家为美国,占比59.84%,其次为英国、中国香港,分别占比9.23%、5.49%。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清华大学出国留学率27.50%,2018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的人数为114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6.5%。留学生的首选留学目标是美国,占出国/境深造总人数的69.5%。其次为英国(8.1%)和中国香港(5.3%)。根据泰晤士报的世界大学排名,有超过6成的毕业生在世界前50的著名大学就读。本科生出国人数中有72.9%在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学就读。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浙江大学出国留学率25.21%,2018届共有1320名本科毕业生出国(境)深造,赴世界100强(2018USNews 全球大学排行榜Top100院校排名)深造人数为753人,占深造总人数的57.05%。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作为“中国科学之星”,颜值与才华兼俱的颜宁,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早已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她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在美多年后回归清华,然而在清华工作10年后于2017年辞职再次选择去了美国,受聘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素有物理天才之称的尹希,对物理有着极高的天赋,8岁就开始自学微积分,17岁就成功到哈佛大学就读,然而他和颜宁一样最终更是在毕业后,留在哈佛大学,成为终身教授。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三、为什么留不住尖端的理工科人才?

论聪明才智,中国学生勤奋好学,学习能力不比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差,每年毕业的理科生就有500多万,像颜宁、尹希这样的理工科尖端人才,其实国内有很多,虽然对于这样的一个天才,曾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回国发展?

物理天才尹希曾经说:“我考虑过回国发展,但是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与国外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无论是科研经费,学术环境还是社会地位,都和国外无法相比,如果将来我回来,肯定不会是一个人,而是要带着科研团队回来”。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虽然国内科研环境是一方面,但我认为这并不是舍弃祖国,跑去美国出国,报效美国的理由,我觉得人才留外流、高端芯片领域遭人卡脖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在的尖端理工科人才,普遍太缺乏钱学森那样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钱学森本可以待在美国优越的科研环境、享受丰厚的科研待遇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却不顾导师的劝阻以及美国的阻挠,破除重重困难,毅然返回国内,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研制出了“两弹一星”,令我们所有理科生肃然起敬,我觉得我们现在尖端理工科人才太缺乏钱学森那样的“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精神。

其次、理科生思维都比较单一,缺乏文科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太过于注重社会地位,都深受“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的影响,容易急功近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后,理科生处于“鄙视链”的顶端,容易带着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容易产生傲慢与偏见,大家都知道,我们大学,理科生鄙视文科生,文科生鄙视艺术生,这条鄙视链在高校也一直存在。华夏文明流传下来靠理科?春秋百家齐放靠理科?文科不是没有用,而是没用到点子上,易学难精。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科技为人类服务而不是人类为科技服务,不要本末倒置了,精神文明和科技代表的物质文明是互相成就关系,不是你死我活关系,如果没有人文精神指导,社会变成冷冰冰、精神贫瘠的机械化社会,请问靠什么延续下去?

我觉得,只有理科生能够放下傲慢与偏见,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那么我们的理工科尖端人才会像钱学森一样,学成必归,报效祖国。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那么,我们又何愁会有文理之争,国产芯片何愁不能生产?我们的国家何愁不能强大?我们的民族何愁不能复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你觉得我说的对吗?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