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郁闷勤勤恳恳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现在200万给小米logo磨个棱角

想必大家都已经吃过小米换logo的瓜了~

前些日子,雷军发布了小米花费200万、历时3年、请日本大师打造出的新logo。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过却被集体群嘲了,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挑出n:3的过程我天天在干:从万千雷同的自拍中找到最满意的那张”,“小米被岁月磨平了棱角。”

而且新logo也被各种玩坏了。

新logo视力表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找不同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过,后来风向又一转,大家纷纷表示区区200万换来了这一波如此浩荡的话题营销,赚翻了,无人能及。

这位日本的大师就是原研哉,虽说他在设计界大名鼎鼎,堪称“平面设计界教父”。不过这次小米事件,让他再次出圈,被我们普罗吃瓜大众所膜拜。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老实说我这两天也在网上滋滋有味地吃着瓜

~

发现原来原研哉不仅帮小米改logo,还有其他品牌也经由他操刀升级过logo:

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快递公司之一——大和运输(在台湾地区叫“黑猫宅急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美即面膜的新旧对比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地产开发商森大厦的象形LOGO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Pierre Hermé的甜品Ispahan设计的包装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为了配合中国成都新津之博物馆的开放而设计的茶具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很脑洞的设计,银座需要重修时,大厦一楼的一堵“超长拉链”围墙,隔一段时间,拉链头还会换位置——施工进行到哪,这个拉链就会拉到哪儿。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感觉不管是新设计的,还是修改的logo,以我这个外行人的眼光来看,倒都觉得舒服至极,而且每个设计都很有“原研哉”的味道。

话题的讨论一波接一波,在广大网民吐槽过后,很多博主又出来替原研哉抱不平。

比如有个博主说,一众网友的吐槽在于大家都在以为结果为导向,看着新logo说“这我也能行”。可对着最终结果来谈论可复制性,无益于开了上帝视角的外挂。

也有说原研哉要做的并不仅仅是设计本身,他要把设计解释的有道理,能让雷军接受,还得提供工具让雷军去说服公司的反对者。原研哉的过人之处更在于让一个纸面的图形变成一个社会现实。

各种新的视角剖析,总之,就是“大师的境界,凡人不懂。”

话说我还挺好奇的,因为看到原研哉在书里说自己做平面设计是误打误撞,也没有天赋过人,而且年轻时穷到租住在一间只有六张半榻榻米大的公寓里,每天想着就算勤勤恳恳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东京像样的房子,就郁闷沮丧至极。

可是,他是怎么后来走着走着就成为大师了呢?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提高自己的技能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先决条件,不过在我看来,奠定他成为大师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一次悟道~

原研哉在自己的书《欲望的教育》中提到,有次为茶室广告进行一连串的拍摄。

他在被称为“现代和室起源”的同仁斋里,看到了与现在流行审美完全不同的空无一物;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有保留在京都美术馆里的乐茶碗,造型简洁、黑色浑圆,却又有另一种难以名状的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原研哉发现在空空的茶室里,放着空空的茶杯,却有着超强的凝聚力。茶室空了才能装下人,茶杯空了才倒进茶。“有时间喝一杯清香四溢的热茶的人,一定懂得芸芸众生的生命喜悦。在喝茶时,开启千姿百态的想象力的共鸣,茶室、茶具都是作最低限度的装饰,来帮助人们享受茶的乐趣,以此唤起丰富的想象力。”

在这个茶室里,物品与人的关系变得完全纯粹。

原研哉自己认为这次的拍摄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次的经历对他来说就是一次“悟空”。从此“空”成了他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他还专门写过一本书《白》来阐释对白与空的感悟。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从此以后,原研哉思考得更多的不是产品设计,而在于设计这件事的本身。就像他的书《设计中的设计》一样,设计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个设计。“我是一个设计师,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在他看来,设计的意义并不在于创造靓丽的形态,设计的力量体现在探求事物与人类之间潜藏的那种肉眼看不到的关系的过程中。

原研哉最贴近大家生活的一个标签就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而MUJI正是他对“空”感悟在现实中的不断实物化。

谈到无印良品,人人都会产生出“简洁”、“朴素”这样的关键词,会觉得它有强烈的自己的风格,让人远远一看就知道是它没错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不过原研哉自己却说:“无印良品并不想创造一种风格,它追求的是试图和任何风格都能相匹配,融进任何氛围的生活你,填补自己喜欢的家具一个个之间的空白。”

在MUJI里,任何多余的装饰都被去除掉了,商品上面没有品牌logo,没有标签,只展现商品本身。这么做不是为了追求外观的简洁和现代感,而是想要创造一种终极的“空”。

在如今的都市中,人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被打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品牌的定位是一种基于社会阶层以及虚荣心理的消费价值观,而个人的真实感受反倒被淹没或者覆盖。

原研哉想带领MUJI传达出的理念,就是摒弃一切外在的标签,不强调品牌、不强调设计师,呈现在大众眼前的,只有真实的物品。

当直面物品时,人们从外在束缚之中解放出来,回归单纯、自然,感知到“原来自己所要的生活方式,这样就好”

就像他给无印良品拍摄的地平线海报,看似空无一物,却可容纳百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做为设计大师的原研哉很少自己亲自去设计,更多时候,他扮演的更像是一个挖掘灵魂的角色,作为“设计哲学的思考者”去把理念传播出去。

就像他曾举办过“RE-DESIGN”设计展,在这个展览上,原研哉提出“令平常未知”的理念,然后集思广益,邀请了日本在国际上最出名的32位设计师,对人们日常使用的日用品进行“二次设计”。

这些我们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物品,能不能再以陌生化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呢?下面是展览给出的答案。

把树上掉下的细干柴收集起来,在干柴的一端涂上燃烧原料,装盒,变成了简洁而环保的“火柴”。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将圆形卷筒的卫生纸设计成了方形,让摩擦力减少人们无意识的用纸量,节约社会资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也许新设计出来的物品并没有比原来更好,这些我们熟悉的东西本身就已经经过了岁月的淘洗,以适合的形状出现在生活中。

但是,这场展览的意义在于让大家意识到:令人惊讶的好创意,并不是一定要以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进行创造,它也可以来自于我们看似平凡的生活日常。

其实我们的生活,还能进行不断的“探索”,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有走向无。从此,原研哉对“生活”的研究再没停过。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13年后,原研哉对“生活”与“家”的设想更进一步,并在北京策划了“CHINA HOUSE VISION 理想家”的展览。

同样,这次的展览就像13年前的“RE-DESIGN”一样,原研哉并没有想成为中心焦点。

他邀请了两国知名设计师,联手家居家电品牌,一起提出了很多关于未来家居的设想。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建筑师王昀畅想出了“千手之家”。未来人的意念对于机器操作,人、人工智能、机械手之间的和谐、同步,让人能够用自己的大脑去操控机械手,在同一时间完成多项操作,实现“三头六臂”的神话。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设计过无数好房子却至今没有房产,和太太住在北京老胡同大杂院的出租屋里的青山周平,认为“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几室几厅”的概念,它可以在城市中无限延伸。“我们用那么多钱买三室一厅,两室一厅,我们为什么需要那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居住的地方能不能跟交通一样、吃饭一样,跟听音乐一样,更放松,更轻松,更简单”?

他提出城市即家的共同状态,家就像一个个私人的小盒子,可以插入居住、工作、学习、休闲、交流等各种共享空间,还可以调整、移动,在家中展现缩小版的城市。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还有在Crossboundaries想象的未来中,所有家庭功能都可嵌入一个“家”的智能表层中,表层的形态与感觉可以不断调整。

只要将自己的居住偏好预先储存为数据,就可以在去到另一个城市的这种空间时,迅速变化出另一个“家”,这样“家”也能如影随形地随身携带了。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这次的展览小米也有参加,它结合自己已经有的技术,将家居家电和建筑无缝结合在一起,设想出最小房屋“MARS Case”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如果人类有可能在地球以外的环境中生存,当我们只能携带最少的必需品生存,我们的房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原研哉和小米也正是因为这次的HOUSE VISION而结缘,于是,就有了后续的合作,而打磨出了这个比方形更包容,比圆形更个性,“MI”也更浑厚突出的新logo。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到底是为什么,原研哉要这样不断地探寻物品可能存在的样子呢?

在《欲望的教育》这本书中,他写到的一个故事,我想已经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球是圆的,纵观棒球、网球、足球,都是圆的。但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圆形的球,早期的球并不是高精度的球体,只是相对较圆而已。

据运动人类学家称,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球类比赛的发展是同步的

球如果不圆,对于相同动作的反应就不一;只有反应一定,球类运动才能呈现出物理定律的清晰反映,人类能够将一切所知的自然规律和定律运用其中,球技也可以通过训练来切实的提高。由此及彼,精良的设计就好比高精度的球,如果设计不贴近人类行为的本质,生活与文化都不会成熟。

而原研哉则在反复思索:今天的我们已经制造出圆球了吗?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图片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最新资讯

文档百科

CopyRight © 2000~2023 一和一学习网 Inc.All Rights Reserved.
一和一学习网:让父母和孩子一起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