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资源。
在其他国家试图收割世界各地人才的同时,中国也不甘落后。前不久,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的学生,16岁的侯健坤同学受到了清华的邀请,从高一直接跨入清华大学学习,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羡慕的对象。
而侯健坤的“小幸运”,与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有关。
这也让笔者想起一句话:时势造英雄。
当然英雄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让自己更具活力。
可以说,清华大学的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对人才“加油”、“护航”的千金良策。一直以来,国外许多大学,都以各种方式筛选世界人才,中国的优秀人才也难以幸免。
或许对于个人而言,能够拿到国外名校的录取书,值得肯定,也值得高兴。
然而,不得不承认一点,许多中国名校因为生源问题,往往难以与世界名校进行全面较量。因此,或许对于这些知名高校而言,保证优质的生源,就成为了保证学校教学水平和教研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去年经管理部门批准而设立的,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或许正是为了能够提前选拔出优秀的学子和人才,从而着重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该计划面向全球招收“中学阶段综合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进行选拔及培养,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也已经进入到了“争夺世界优秀人才”的良性竞争模式中,对于选拔、招录和培养人才将更具主动性。而该“新领军计划”,将对自主招收进清华大学特定专业的优秀学霸,在“3+2+3”的8年间,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以求精心培养出“数学及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
当然,这样的人才在精而不再多,该计划这次只有不超过100人的名额,录取之后就会在清华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习。
这次来自安徽省的侯健坤,一直渴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能够借此机会被清华录取,也算是如愿以偿。从今年4月起,将会进入清华大学的校园接受预科培养,真可谓“羡煞旁人”矣。
有些家长一直好奇,这样的人才,到底是怎么炼成的?
首先,要有对于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这也是很多从事科研人员探究未知的根本动力。而许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是因为解决了未知问题和历史难题,而成就了自己的荣耀与光辉。
所以说,不断探索未知,寻求自我突破,是成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基本素养。
其次,通过反复学习,深入掌握内容和技巧。
除此以外,还要琢磨和理解透彻,在课程知识体系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简单地来说,要学会书上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还要在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所学知识的前提下,善于转化、消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经验和技巧,甚至能够“特立独行”地深挖出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实现举一反三,锤炼思维,达成学科知识的深耕与创新。
最后,面对考试应学会多总结,善于归纳题型,找准知识点。
对于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数学都是一门极其困难的学科。
实际上,数学作为一门有规律的学科,其实也有简单的一面。多数情况下,掌握思维技巧并活学活用,远比“死记硬背”公式原理,要重要得多。
而让很多孩子惊讶的是,侯健坤不但在学习方面优秀,在其他方面更是如此。打乒乓球、弹钢琴,样样拿手、多才多艺,也是体育项目上的“优等生”。
那么,其他孩子与侯健坤之间差了什么?
笔者以为,关键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不仅是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一种科学的学习习惯。
这也是很多家长总是不明白“别人家孩子”为什么如此优秀的原因。因为优秀的孩子,往往有着“远超常人”、自律自觉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既包括了谨慎严密的思维方式,也包括了坚韧不移的求知信念,可以说是普通人“作息习惯”和学习计划的“升级版”。
要知道,真正的学霸都是自律而高效的。
大多数孩子之所以听课走神、作业拖延,计划白费,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主动性和执行力,明显不够自律。我们也经常见到有些孩子废寝忘食地学习,不可谓不辛苦努力。但是日复一日盲目低效地学习,每天给自己安排了密密麻麻的作业任务,但是最后能够完成的,却总是寥寥无几。
几乎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空有一腔想要出类拔萃的心,却缺乏矢志不渝、呕心沥血的精神意志,那么这样的学习状态,就算是每天坐在书桌前熬灯费油,也只是低效学习、枉费青春,不可能成为学霸,更不可能摆脱平庸和突破自我。
因此,想要培养出像侯建坤这样的优秀孩子,或许家长们应该从“习惯”开始。